第九十章 泄露天机(3/5)
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l;/&g;
想不到八仙花知道这样多,红茶女有些力不从心,然而在众目睽睽下,她还是想难住八仙花。红茶女说:“你知道的很多,能具体解释吗?”八仙花说:“这有何难,我看书多,了解到的情况也多。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显然,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小十八般……”&l;/&g;
接下来,八仙花针对性谈了很多有关十八般兵器的解说,有关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还有来龙去脉。比如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l;/&g;
红茶女并不甘拜下风,又问:“十八般兵器中有关铲是什么意思?”八仙花充满信心地说:“这种好回答,铲为古兵器,属薄体阔刃的长兵器。铲头似弯月,月牙朝上,装以长柄,刃与柄呈丁字形。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石铲,商代铸有青铜铲,战国晚期开始使用铁铲,明代出现了月牙铲,一般刃部成凸弧形,均以銎装柄。铲后来演变成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民间流传,僧侣多用铲,平时可代替扁担负重,或供开路使用。铲的种类有月牙铲,天蓬铲、莲花铲等,其击法有推、压、拍、滚、铲、截、挑等招势。有童子拜佛、乌龙摆尾、二郎担山、出山门等。演练时多走身法,风格别致……”&l;/&g;
红茶女紧着着问:“十八般兵器之中的槊代表什么?”八仙花没有半点停顿,看着红茶女继续说:“这算是理论问题了,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现代武林之中已近失传,练槊的人寥若晨星……”&l;/&g;
红茶女似乎找到了破绽,她说:“你说得并不完全正确,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有句话说矛长丈八谓之槊,古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也称狼牙槊。传统演练的套路称为单槊,练法与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槊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扫千军等等……”&l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