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7章 中秋之夜(5)(1/2)

中秋之夜(5)

我们在南正下街的那个仅有一个单间的家十分简陋:进门靠墙是一张双人*,那是我们一家四口的睡觉之处,靠窗的地方有一个方桌,既是父亲读书写字的办公桌,又是我做家庭作业的课桌,还是我们一家人吃饭的餐桌。除此之外就是几个大大的脸盆,一个的可怜的煤炉。如果想要到我们家,走进那栋破旧的木楼,就必须穿过光线不好、还有些潮湿的一楼的通道,从后面的楼梯上楼的时候,如果像是我父亲那样的高个子必须心,空间太低,千万别让落满尘土的木梁撞到自己的额头。

虽然楼下还有一个的不能再的公共厨房,我们家在那里还有一个的不能再的碗柜,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兄弟俩从学校和幼儿园回来,除了上公共厕所,就一直呆在楼上自己的家里。父亲正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经常出去公干;母亲是个女知识分子,虽然从没过为什么不允许我们和这里的孩子们交朋友,可是从她在邻居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矜持,进出这栋木楼都是直来直去,可以看出她还是把这里看城市贫民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之为伍。

母亲是一个长相温柔的女性,肤色很白、身材不错,有着典型的南方女子的温良恭俭让;因为在保育院长大,生性有些腼腆;因为受过高等教育,自然有些骄傲,也有些自信,不过对所有人都很有礼貌,与人见面总是一脸的微笑,不自卑、也不阿谀奉承;工作兢兢业业,即使当上了校长,也依然夹着备课本和教科书走进教室、登上讲台教书育人;不过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那些艰难的岁月磨练中培养出百折不饶的韧劲。那种韧劲不仅在工作中帮助她迎难而上,在以后和病魔做长期*争的时候,更是给了她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勇气。

父亲生在那座“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的太行山下,长在那条荆轲*唱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易水河畔;随着解放大军南下,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磨基山下、西陵峡口,两年后就成了新成立不久的市法院副院长,后来又顺利的当上了一院之长。可是命运之神并不那么慷慨大方,翻云覆雨之间,一切都灰飞烟灭。好就好在父亲除了年轻气盛,还有北方人的踏踏实实;除了年轻有为,还有志在久远的卧薪尝胆。虽然父亲现在仅仅只是解除了劳动改造,还在等待分配工作,也不得不把家暂时安置在这样一栋破旧的楼里,可是多年以后,当我读到***对新中国的那段生动描述的时候就想起当年的那个中秋之夜,同样也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看着**在那张白纸上用各种颜料涂成的花花绿绿的月饼,就可以知道他的幼心灵里既不知道八月十五既是中秋节,也是团圆之时;既不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也不知道吴刚伐桂、**捣药的传;不知道从宋**始,中秋赏月就成为一种习俗:“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也不知道今晚正是宜昌盛行不衰的“*秋“之时。那些婚后尚未生育的女人,在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索摘取瓜豆,祝愿自己早生贵子。

在**的眼睛里,窗外的那一轮正在移动的皓月没什么稀奇,除了比平常更大更亮更圆以外;他的心里只有那个圆圆的月饼。幼儿园的阿姨给朋友讲解中秋节的月亮很正常,那是中华化,也是一种知识;而介绍月饼也没有错,虽然正是******导致的饥饿困难时期,画饼充饥也未尝不可,曹操也知道望梅止渴呢。谁会想到**居然会当真,把那个应景的食品牢牢的记在心里,还提出了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要求。

一时间,家里静极了。听得见隔壁老爷爷拉胡琴的声音,还听得见有人在上下楼梯。看着母亲颤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小妈咪首席总裁的逃妻 墨燃丹青 寻光记 重生后我和渣男离婚了 神葬塔 天不应 继室重生手册 绝品邪医 光阴帮你记着 重生之极品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