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章 农业技术的革新(1/4)

民间有一句流传的甚广的民谚,叫做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关键也最基础的问题,粮食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他的事情都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民国的粮食产量和现代比起来,那就是天壤之别,根据后世的研究,1935年甘肃的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亩产量是:糜子250斤,高粱300斤,粟213斤,豌豆275斤,水稻125斤,小麦300斤。而山西朔州在1936年的调查显示,高梁亩产为65公斤,右玉莜麦亩产量为48公斤;马铃薯为朔州重要的粮食蔬菜作物,亩产为82公斤。

这些差别主要在粮种、水源、畜力等多方面,在南方,湖南怀化在民国29年的水稻亩产为149公斤。上海嘉定在1949年中稻为190公斤,晚稻为201公斤。

而在后世,袁隆平先生的超级杂交水稻已经大面积亩产达到了900公斤。

所以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成果有一半的功劳要给以袁隆平为首的农业学者,要不是这些学者研究出这些高产的粮食,我们哪里可以做到大量的人口离开农村变成农民工,哪里可以使得中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

更加重要的是,民国的人都没有什么油水,因此主要靠主粮来提供能量,一个男人即使是从事极轻劳动一天也要2400大卡的能量,而一斤做熟的米饭只有750大卡,也就是说一个农民男子要3.6斤白米饭一天,当然,这是完全不考虑其他菜和油的情况,但怎么一天也有有两斤的白米饭。折合干燥大米有一斤半左右,如果是从事矿工这样的工作,可能要三斤干燥大米才够用。

姜诚跟着小汪骑着马来到了所谓的玻璃房,看着卫兵守卫的小峡谷,姜诚便知道,这里一定是红党的重要场所之一了。

姜诚拿出证件。这是**在姜诚走后给他办理的,让小汪带给他的,证件上没有名字,只写着203这三个数字,级别却为最高的绝密级,印章上贴着激光防伪标示,倒是让姜诚看着苦笑不得,这让后世的人看到了,恐怕只会感觉是彻彻底底的假货吧。但在此时却是绝对仿照不出第二份的绝密证件。

进入峡谷,只看到一排排的玻璃房,还有几个砖瓦土房,**正和几个农民打扮和学者打扮的人谈论着什么。

**看到姜诚来了,连忙招手说道“203来了,快来,你是有见识的,你来看看吧。”

姜诚走过去一看。顿时明白这所谓的玻璃房是什么了,只看到玻璃房内绿意盎然。一株一株的绿色小精灵正在舒展自己的身体,享受着阳光。

玻璃房很高大,有四五米高,由于没有合适的铝合金,便用的是钢铁,而且玻璃也不是后世的大块玻璃。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大概是因为大块玻璃的制造还不顺利吧。

玻璃房内有一条一条的管道,管道不时连接着一些散热片,这些散热片不断的散发出热量,这可是连凤凰山内都没有的待遇。而这些小精灵倒是提前享受到了。

铁管连接的最外面锅炉房。烧煤出来的黑烟缓慢着冒着,这是一个温室育苗大棚。

**介绍道“这几位是我们边区最有经验的老农和从北平以及上海来的农学家,他们看了你的书,一同建造了这个大棚,准备尝试提前育苗,刚好,玻璃厂也开始生产玻璃了,便全部用上了。”

一个胡须微白的学者听到**的话,有兴趣的看着姜诚说道“那些书籍不知道是哪位高人的手笔,里面有很多理念和做法都很新奇而有操作性,我是真的想结识一二啊。尤其是里面使用化学药剂提前给种子消毒的办法,真的是神来之笔,这样我们的庄稼有很多病都可以提前预防了。”

姜诚笑了笑,转移话题的说道“不知道现在有什么成果了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