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76节 王允揽大权(2/3)

肃可谓是易如反掌。

而且,若是没有吕布在一旁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李肃一行人的确根本无法得手。所以,心中固然不舍,李肃还是果断的将诛杀董卓的首功让给了吕布,以免吕布找自己的麻烦。

——这等战神级别的人物,果断惹不起啊!

“奉先此次立下大功,想来必然会得到王司徒的重用。到那时候,奉先可不要忘记提携额啊!”

李肃这句话,说的有些违心。不过,他自己事自己知。剑客出身,不懂军阵,便是李肃的最大弱点。在朝廷里当一个空头的中郎将也就罢了,真要让李肃去带兵,那还真是难为他。

董卓一除,王司徒要想控制兵权,必然需要一位在军中素有威望的将领出面。若是不拉拢盖世猛将吕布,只怕王司徒的并州一系,根本无法有效的得到兵权。到时候,若是兵权尽在皇甫将军的凉州一系手中,则谁能保证皇甫将军不是下一个董卓?

皇甫将军对大汉的坚贞忠义固然可靠,但兵权这种东西,还是掌握在自家手中比较好一些。

这便是大汉文臣之首,司徒王允心中的看法。就在刺杀董卓以前,他便考虑到成功之后的权柄争夺问题。吕布是个并州人,按照大汉的乡党观念,王允在情况允许的时候,还是想要重用一下这个并州的同乡。要不然,兵权若是尽入皇甫嵩之手,王允心中的抱负依然难以实现。

作为幕后的指使者,在董卓被杀死的第一时间,等候在朝堂上的王允,便已经从安排好的暗线那里,得知了准确的消息。董卓一死,长安城内的凉州军可谓是群龙无首,正是拨乱反正,恢复朝廷权柄的最佳时机。于是,他果断行动起来,不经天子过目,便公开下诏给御史中丞皇甫嵩,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命令他即刻收取长安城内的兵权,稳定朝廷。

皇甫嵩之前虽然被董卓免去了军权,可是以他在汉军中的威信,哪怕只是穿着朝服往军营门口一站,营中的将士便小心翼翼的打开营门,集体拜倒在皇甫嵩的面前,表示愿意效命。而那些董卓的死党,居然连举兵抗衡皇甫嵩的胆量都没有,只敢悄悄带着手下心腹凉州军逃离军营。

若非皇甫嵩表示愿意出头善后,即使王允是李肃的恩主,李肃也不会愿意去干那种十死无生的勾当。因此,这次诛杀董卓事件想要成功,可以没有王允出面主持,但绝不能没有皇甫嵩的同意!

当皇甫嵩花了一天的时间,骑着快马在长安城内兜了一圈以后,城中的两万大军,包括凉州军一万人,足足有一万八千人向朝廷表示顺从。而那些董卓的嫡系凉州军,也完全没有与皇甫嵩敌对的念头,纷纷在皇甫嵩出现以后,便快马加鞭、惶恐无比的逃出了长安城。

对于那些逃亡者,皇甫嵩忙于整顿长安守军,也顾念大家都是凉州人,并没有派出部下前往追击。因此,这些董卓心腹们纷纷顺利的逃出长安城,间接的也让长安城免去了一场兵祸。

长安城,就这样因为一个人的威望而安定下来,甚至没有人们料想中的乱兵乘火打劫。这个事实,让王允大感吃惊的同时,也让王允对皇甫嵩的威势极为忌惮。

——决不能让皇甫嵩成为这次“刺董”的最大受益者!

王允是这样想的。

于是,他不顾同僚们的反对,下令将得知董卓之死,而在朝堂上当众表示悲痛的大儒蔡邕,以“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为由,下狱处死。

这个决定,让王允的同僚们感到大为震怖。在诛杀董卓过程中出力不少的尚书仆射士孙瑞,当即愤怒的拒绝了王允给他的事后封赏,以此表示对王允此举的不满。而王允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决定。蔡邕在狱中得知生还无望,便自杀身亡。

果断处置蔡邕一事,让王允在朝中初步竖立起了无人敢于挑衅的权威。大家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