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16节崩溃,下(2/3)

收留,否则不但不是助力,反而是内患大/麻烦。整体赶去倭岛,让他们退无可退,软弱妥协不得,耍不得聪明,必须硬头皮死战才能求生,不定这才是高效彻底改造这个民族成为有价值、值得收纳为帝国公民的最好办法。当然,赵岳对结果并不在乎。半岛和倭两族若是能通过争夺厮杀,劣根性能得到改变,老实归顺,那就收纳。不能,那就任他们去死。双方想妥协罢斗,帝国也会挑起事端,让他们停不了手,一直斗下去,结成遗传世仇基因,一代代困在倭岛上敌视缠斗下去。这样大汉帝国才能一身轻松地掌控大局。金元浩所部高丽军民近十万汉子,在倭本州岛上除了随身衣着,千杆烂枪外,一无所有。想喝口热水也得奋勇从倭国手中夺取。赵岳不给刀斧等武器,自然不是高丽人最会耍枪,而是枪上铁极少。缴获的刀斧等铁多的家伙是帝国需要的上好铁原料,简单重炼就能成为帝国紧缺的金属材料,省时省工耗。这可不是抠门算账。这时代几乎纯人工手工的开矿和运输,成效才慢了,外购成本太高,战略性资源也极受限制。而沧赵帝国需要制造的动力机械设备、新武器装备等等需要的钢铁太多太多。材料远远供应不上。高丽国打惯了全民防守战,有能装配几百万大军的武器,这是个庞大的金属原料来源。赵岳来自资源紧张的前世,最反感浪费挥霍资源。当初,赵庄人打仗,总把敌人扒得净光,起初是贫穷逼得,后来是注重回收再利用。赵岳很欣赏倭国在节俭上的技术和传统意识,这方面是中国人最需要好好学习的一面,他从不顾惜脸面,总亲自带头把战场上哪怕是一支折损的箭也捡回箭头,无论走到哪,能回收的材料,都要努力回收,以身作则,引导和示范。老中化民族是勤俭节约的民族,不是挥霍浪费的大国,那就从最实用最值得的方面真正做起,从现在做起,别装脸穷大方,把勤俭节约的真正内涵发扬光大,并成为基因般的传统。另外,本州岛是倭国的本土核心区、军事武装力量的集中地之一,不是那些人口与实力弱的外岛。强迁丢在这的高丽军民,若是上手就完全不给一武器,以**软弱的身心,再想奋勇也难以打败倭民,迅速攻占一些城池要地得到食物武器补给与落脚缓冲地,容易被消灭。总要给部分武器,让高丽军至少有些依仗与信心,不会直接放弃挣扎和希望。当然,赵岳不认为高丽人敢和虽矮却灵活凶悍的倭人直面拼刀子。这群半岛鸭子嘴软骨头,失去城池防守依托就失去战斗的信心勇气,拿着能远远进攻的枪棒,离倭人凶悍的嘴脸远,或许能多些战斗勇气。倭岛的可耕地不少,火山造就的肥沃土地不少,能出产的粮食也不少,在前世供养了两亿倭人,这个时代虽然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但倭岛不是没有供养半岛和倭人两个民族这时期总共两千万左右人口的潜力。但那是可持续的远景,现实是起码在今夏,耕地和粮食物资大致是个定数。物资一时就这么多,供应倭人自己或许也是勉强。突然增添了十万能吃能消耗,却一无所有的高丽汉子,高丽人为生存必然得硬起胆子从倭人那抢。倭人就算好心想收留,也不能饿着自己腾食,何况不止腾食,还有住处等一系列生存必需的东西。必须想方设法屠杀奴役来犯者。不然,就边喝水的碗也得被需要的高丽人抢去。物质现实决定了两族不可能心软退让半。谁退谁亡。打个你死我活。强者拥有一切。弱者一无所有。这是唯一办法。金元浩呆征了很久,到底是有知识有见识有脑子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只会发牢骚怒火的民,想通了现实,连怒火中烧痛恨痛骂海盗都顾不得了,形势危急,眼下抢得先手,抓紧时机成功突袭倭人占领一片生存地活下去最宝贵。他赶紧发挥领导带头作用,给大家讲明残酷现实,在一片惊骇愤怒绝望情绪中,引众弄木棒石头补充为武器,打起精神,一窝蜂扑向最近的倭人繁华地……金元浩所部在倭国浴血奋战。高丽半岛的统治者可不知道这些,一切照旧,舞照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