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599节一贪引发的大祸,下(3/3)

求的官身,而且依仗相府势力打击报复巧取豪夺,迅速发了。但他感觉发得不够,而且在东京这种势力复杂,大好处早就刮分好了的地方没大发的机会,和勋贵等老势力争利太危险麻烦,弄钱太慢,一次无意中看到押解东京的铜锭众多船只顿时有了好主意,一打听,原来最吃香的铜矿是清真山。好,就它了。公羊务愿意去偏远艰苦的乡下荒山去吃几年苦头,一定要为国家更多更快地采铜来建功。白居中自然支持丈人的积极。再说了,周川在清真山当总管的时间也太长了,久居一地执政很容易形成**势力网。尤其还是铜矿这种采矿如同挖钱的地方,老由一个人总管着一切,更容易出问题,别察觉出事,一察觉就必定是损失巨大的重案,如此不但是国家的亏空、灾难和不幸,也损失了一位难得的大匠人才。把周川赶紧升官调走是对周川的爱护关怀,免得功臣沦落成罪犯,符合朝廷的用人制度和官场惯例,也是对周川这种有大功的匠师级人才多年奉献的一种肯定与奖励,对其他工匠人才也是一种样板激励。调动工匠更努力为大宋朝做贡献。单从周川本人来说,他年纪也五十了,常年工作在荒山野岭这种艰苦地方操心劳力,身体也承受不住。朝廷对周川这类功臣要多些体贴照顾,不能让这么大岁数了的周川老从事采矿这种艰苦危险事业,不能让他操碎心流血又流泪.........总之,拿掉周川的清真山矿场的总管职位,官僚们有的是光明正大的合理借口,都不用白居中这位相爷亲自出手。皇帝赵佶听罢几位官员的上奏,感觉十分有理。他担心周川久抓清真山铜矿的主导大权暗中已经构织了一张吞噬矿场好处的利益网,这些年下来,不知名声清正的周川实际已经暗中上下其手黑了多少铜锭窃取了多少本应属于朝廷更属于他才有权挥霍的海量金钱。这种猜忌不能宣之于口。无凭无据的,身为皇帝,若当众说出这些心里话会大大寒了忠心效劳君王的臣子的心,打击官员官员忠君报国积极性。宰相人物也不能随便无端猜忌说这种寒人心的话,不能表这种态。其他官员可以说,但说出来,皇帝要批评他,换取人心。赵佶当皇帝,这点统御常识和帝王心术并不欠缺。不但不欠缺,而且很精通,玩得很好。拍白居中马屁主动当枪使站出来上奏的官员也明白,只需要一点就能开启聪明的皇帝的疑心,目的就达成了。赵佶也醒过味来,确实如上奏官员所说,清真山铜矿矿脉已经基本查明,运作这几年,矿场汇聚了大宋各地的相关人才,已经形成了成熟稳定有效的管理班子,不再必需周川这种大行家来继续指点主持领导矿场运转,只需要派一位忠心肯干有能力的官员坐镇抓总,具体业务有下面有经验的管理者协助总管负责生产,矿场一切就会照常。迷信能者无所不能,以外行领导内行这种事,到了二十一世纪也仍然大行其道。在唯长官喜好的人治国家尤其严重。在j愚昧落后又偏执的大宋就更不是事了。大宋都敢一直坚持以不通武事的文官领导军队打仗,并且坚信文官有这种能力,坚信文官指挥打不好仗,那么粗鄙无文缺乏大局观和远见卓识的武将就更不行,以外行换掉矿场区区总管小官又算得了什么。&l;a hrf=&qu;/hl/250/250211/...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