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节心慈就是造反(2/3)

近照顾。家人和赵庄人也非常需要。北宋在医学领域的贡献是很大的。即使赵岳把宋贬得一文不值,冷静时也得承认这一点。他想到的第一个名医自然是看了几千遍的水浒人物——安道全。可南北情报网没打听到这位名医,即使普通医生似乎都没有。赵岳能确定历史大致前程,却无法确定其细节。不能说有个金剑书生,就一定有水浒英雄。即使是李助,也不是在认识王庆后才遇到高人学的剑,和水浒并不完全相符。赵岳隐约记得似乎是水浒人物在历史上有人物原形,名字事迹并不一定相符。科学家的头脑,自然也不会在虚幻的这方面较真。没找到安道全,却找到真正的北宋名医许叔微。此人当真是医术医德的典范,真州(今江苏仪征)白沙人。幼年家贫,11岁那年,父母死于瘟疫,痛而开始学医,并成为一代名家,活人无数。当然,此时年轻的他医术还达不到那样的高度,学医,还要为生存奔忙。赵岳极重视此人,口述让母亲代写了封信给许叔微。信中提到开创性手术等赵岳知道的现代医疗手段,并承诺把那些医学名著,如《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主要载金疮及皮肤疾患,有内外治处方的《刘涓子鬼遗方》。伤科专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解剖学方面的〈五脏图〉《存真图》都搜集来,让他安心学个够。至于受赵廉提醒,赵佶提前诏令太医校正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会弄来。另外,原本末年才会汇编的《圣济总录》朝廷也开始着手。这些都是赵佶的政绩,对稳固他权位很有好处。赵岳目的不止为病人。他高薪汇集一些名医,着手研究防范治疗热带疾病的药,为日后南征做准备。人怕吃不上饭,更怕有病不能治,活着干受罪,还拖累家人。赵岳此举惠民数万,不但盐山县受益,附近地区的穷人也大得方便。不知不觉,赵岳就有了普济小三郎的美称。怀恨在心的知州一听这个,顿时大喜,上奏皇帝说沧赵在广买人心,恐图谋不轨。大宋最怕人造反。这事一向被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赵佶即使喜爱并相信赵廉,也不敢掉以轻心。就算他不当回事,其他官员也未必肯轻易放过。少年文成伯?俺们都是读书人,文采不比你差半点。凭什么让你享此尊荣?必须搞臭你。赵廉大怒,在朝堂上说:“俺家世代单传。这一代好不容易打破了,长辈都喜欢又担心。俺弟弟才四岁,因其年幼多病(缺氧眩晕也是病不是),家祖母恐其夭折,家中老人又多,住得又偏僻,就找了医术比较好的大夫常来坐镇,又信佛心慈,怜家中佃户贫病无所医,就拜托大夫们有空不防也帮帮百姓,由此获得些感激。祖母把一点善举加在小孙子头上,无非是想以众善之念保佑俺弟弟健康长成。这点事就成了图谋不轨?难道心慈就是造反?任家中佃农病死病残才是忠心报国?如此诬陷,莫非心欺青天无眼乎?俺爹虽是土庄主,却也是陛下恩赐的臣子,明大义。有责任为陛下安抚好百姓,维护好朝廷的尊严。难道别家百姓趁大夫给俺家佃农看病之际来蹭医治,俺爹能说不行?如果不许,俺爹被人不耻,难道朝廷的脸面就好看了?君子浩浩,圣人之道难道表现在诬良扬恶这种治国方法上?莫非觉得俺年少无根,好欺负不成?”看赵廉如此激动委屈,许多官员高兴,但也有不少官员羞愧。有的则在嘀咕:那个“蹭”字,用得真是妙不可言。赵佶很认可赵廉的辩驳,理解其愤怒,只是暗笑赵廉虽聪明能干,却到底是个孩子,为官尚欠火候。此外,他敏感的文青艺术心又被无根两字刺了一下,心想:是呀,无根的农民、蛋大的娃娃造什么反?他的根是联。这些官员为这点风波如此起劲,难道是想毁掉赵廉打联的脸?由此再深了想,坏了,赵佶认为这是居心叵测,想借事起恶浪,妄图否定他的首件文治功绩,不禁有些动怒。联罩着的人岂是可随意欺辱诬蔑的?小小知州也敢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