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06章 祭神纳亲开湖放水(2)(2/3)

凤谷、槐树林和山槐庄之外,大槐镇其他村庄都需要迁徙,几乎半个公社的人口。

“我不知道当时父辈们怎么想的。”藏大伟说:

“上万人的农业人口的大迁徙决非易事。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大槐镇人和御龙河人宁死也不愿舍弃良田、进入丘陵连绵、土地贫瘠的荒漠之中。被迁移的,说是便于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农业计划经济,可现在比我们还穷!他们深藏在大山或荒漠之上,几乎和我们断绝了来往。”

王金山说:“是与非往往很难定论。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变迁,证明:当时的一些事情扩大、超越,甚至是错误的;但经过大浪淘沙来检验,有很多事情像沙里的琥珀、珍珠一样美好地呈现出来。比如集体合作,便于统一的大型的生产运动;比如那个时候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品质的提升与发展,为国家和集体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言壮举。等等,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一心想着大家,再大的困难大家一起克服。”蒙阿婆忍不住在一旁插话,“大伟的父亲脑子灵活,扬言总有一天公社富有了,一定加倍偿还将迁徙造成的损失,让教师们带头、党员挨家挨户地劝说,然后再用政治攻势和经济制裁相结合,将报名的、签字的疏散到御龙河以西荒漠西北的山区、荒漠一带,那里的自然环境和大槐镇差不多,但不知为什么没有人居住,于是各种谣言便传播开来。被迁徙的携儿带女,搀扶老人,那时有地排车的很少,大都靠肩挑,那场面如何悲壮,哭声如何震天到今天都难以描述。但藏天山、马跃国、王国槐等有志青年,还是想办法安慰了大家,有几百人手握铁钎、镢头……吃力地撬动一块块坚硬的石头,然后再用凿子、铁锤敲开。坑壁上跑下一个个男人,或抱,或扛,或挑,或抬,卖命地往坝顶上运……就这样,没用任何机械,几乎靠人工建造了御龙湖。”

王金山说:“是啊,他们不知生息了多少辈的故土;因为家乡的建设,他们三文不折一文地变卖家当,还要挖掘坟墓将祖先的骨头,都要搬到一个陌生、荒僻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多少老人、孩子将因为水土不服相继离开人世,随时酿成一场人为的大悲剧!人生如此豪迈,大不了重新再来!不久,御龙河修成了,御龙湖建成了,大水一泻千里,那些被迁徙的地方一夜间被永远地埋葬在深水之中!那气势足以浇灌下游的上万亩树林、田野……然而,难以想象无法抗拒残酷的现实:都忙着外出挣钱了;在家的随时破坏湖畔,破坏坝体,甚至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疯狂地开采利用。这也是造成今日大旱,无水养殖、浇灌庄稼的原因之一。”

“金山弟,你这说客不一般啊!”藏大伟先是赞扬王金山,后是质问:“你知道我这次损失有多大吗?”

“经济上,金山是门外汉。”王金山谦虚地说。

“你门外汉?沙稻、小麦和红薯,你收入多少,去年是一百万,今年的红薯不止一百万吧。”藏大伟喝了一杯水,伸出一个巴掌。

王金山:“五万!”

藏大伟:“玩笑!你真的不懂?”

王金山往大处说:“五十万?”

“我这是千亩鱼蟹啊!还是最新开发的品种。”藏大伟说出一个天文数字,“五百万!全是以父亲的名义银行贷款。”

“这次重建,镇里能赔偿你多少?”王金山问道。

“一百万!”藏大伟脱口而出,“而且是空头支票。”

“这么少!”

“不过,镇里答应重修之后,继续由我承包,三年内不收承包费,并将承包期延长5年。”

“以前的合同每年承包费是多少?”

“第一年10万,第二年到第五年,每年递增10万;以后每年50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