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军阀 156 检讨军事(1/3)
慰关外、总办巡警事的钦差大臣增撩开轿子的帘布恭候钦差大臣仪仗的北迁移民人群,不由得眉头微皱,唤来戈什哈吩咐道:“都打起精神来,早些到锦州,老爷我还有急事要办!”
戈什哈应声而去,一阵吆喝之下,钦差大臣盛大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加快了行程。
今日的增与去年冬天灰溜溜地被李焘派人礼送回京时的情形完全不同,他能体会到朝廷、老佛爷、荣相的深意,因此一路上尽量地排开钦差大臣庞大的随员队伍,开道回避的金锣响鞭、青龙飞舞的钦差节旗、车马的犒赏物资、外貌威武的八旗禁卫,一路行来一路牵扯着路人的眼光,炫示着朝廷的天威和皇恩的浩荡!
收拾人心,是钦差大臣回到关外第一件要做的大事!他不仅仅要依照老佛爷的意思配合李焘整军经武,还要收拾关外的满汉各族人心,重塑大清朝廷在关外的威仪。尽管增与李焘曾经很不对付,可是在“匡复东北”的大旗下,前盛京将军申饬辽西镇守使的电报也好,辽西镇守使捅破的私定条约也罢,统统成为过眼烟云。
重用李焘、限制李焘,这就是朝廷派钦差大臣出关的目的。昨天,是增狼狈地丢掉奉天城,从而丢掉盛京将军官位。今天,又是增以钦差大臣的炫目身份巡阅宣慰关外,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居于盛京将军之上。
一路车马、一路烟尘,钦差大臣的人马哗啦啦地走过后,诚惶诚恐地大清子民们才遥遥指点着过去地依仗。议论纷纷。
“看呐。这就是大清朝廷的钦差大臣!前番丢掉了奉天,夹着尾巴逃回北京城里,如今人家武毅新军收复奉天、辽西局面稳定了。他又耀武扬威地出关了!”
“你不懂,朝廷是害怕汉臣掌兵的,何况是大清祖宗地龙兴之地呢!?”
“唉,李大帅军功显赫,朝廷不得不赏了盛京将军的差使,这钦差大臣还不是去节制李大帅的?哎哟不好!万一这钦差大臣不准李大帅在辽西新政咋办?咱们这些拖家带口闯关东的人岂不是白跑一趟?老天爷保佑。这个增大人一定要给咱们留条活路啊!”
关外有大片的肥沃荒地、有大量新建的工厂、有武毅新军在招兵买马、还有欢迎移民地李大帅……没有出路或者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大清国关内百姓就冲着这些念想,在辽河战火刚刚熄灭的时节里,沿着先辈们在咸同年间的脚印闯关东!
女儿河南岸,迎接钦差大臣的官亭早已布置妥当,李焘带着他的高级幕僚、军官和卫队,郑重其事地等候着钦差大臣的驾临。
在渡口码头的另一边,总办洋务处设了一个粥棚子,为那些闯关东地穷苦百姓准备了小米粥、面饼子和咸菜。甚至还有桌子板凳等物事。不过,桌子板凳是有主的,那是总办洋务处、盛京将军衙门的接待点,有讨生活需要的老百姓。可以先行在那里咨询、登记,得到一个小小地纸条子。进得锦州城才好寻了衙门找事做。
李焘默默地看着从南边来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地吃粥、咨询,他能从这些老百姓地脸上读出很多东西来。带着对辽西开发的期望和对自己未来惴惴不安的猜测,人们长途跋涉出关谋生,一路风雨一路辛酸呐!此时的一碗小米粥、一个大面饼、一张笑脸、一声问候和一点指引,带给颠沛流离后的人们什么感觉呢?
到家了!
幕僚群中,法政参议伍铭枢的低语钻进了李焘的耳朵:“真正的以民为本是从思想上发端,而在教化、在立法、在行政执行、在经济民生领域。朝廷税制乃是与民争利之税制,朝廷行政乃是官本位之行政,朝廷科举学政乃是学而优则仕的体现,极大地阻碍的科技文化和不同政治思想的发展!大清法政已经不适应大清国振作中兴的需要,却偏生有人要抱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今儿这钦差大臣就是此等货色。”
立时有人附议,那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风水异闻录
喜气盈门
特种兵:开局打脸狗头老高!
画堂回春
СС
家父汉武帝!
没人比我更懂气运
龙图骨鉴
修炼从简化功法开始
诱宠狂妃:邪王宠妻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