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95章 城市论(1/2)

在东莱郡城的郡守府会议室里,武安国和武家镇两位长老,以及几名文官有些懵逼的看着壮武郡玩家团给出的方案,毕竟玩家和NPC设定的汉末背景差了近两千多年,中间很多用语、名词都很难理解。

看着文件上什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什么工业体系、手工业等等,几人大眼瞪小眼,不过好在武安国也不是傻子,虽然自己看不懂,有放心的人能看懂就行,虽然自己不知道选什么发展方向,有参考模板就好。

武安邦也因此及时的出现在会议室的众人身边,以已经初步建立体系的壮武郡作为参考模板,为不知道该怎么选,不同方向代表什么的东莱郡高层进行出谋划策。

华夏古代不同于地球上同时期其他地区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发达的文明以及人口。相比较西方和樱花国因为人口不足,只在易守难攻的点建立小型防守点的城堡、据点不同,华夏早已以大城这种全能单位做为基本防守点,这一点西方直到中世纪后才慢慢改变。

从几十年前开始的反西化历史,到现在的历史界,当年普遍观点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所谓的罗马帝国,靠着意大利半岛以及海运能够支撑起百万人口的首都古罗马,以及古罗马帝国就拥有高度发达的五、六层楼那么高的石砌建筑,然而到中世纪的大城市也不过如此,这些言论现今已经没有了说服力。

至于当初所谓大城罗马,因为拥挤每天、还是每段时间死亡一万人,然后再从外面调拨一万人进城,这完全就是天方夜谭,简单的把数字除以一万,想想生活圈里一百个人里面每天死一个人,谁还有心情生活?更何况这样计算的话,一年时间罗马城就换了三次血……完全就是荒谬的地摊言论。

还有比罗马还早时期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带着五万人就能长途跋涉,远征到印度……这个古代大部分名将都要哭了,华夏古代朝代发动不下于十次的几十万人远征,也不过是打打身边的外族,基本败多胜少。

先不说当时的生产力,马其顿是否能够长期支持脱产的五万士兵,也不说缺少五万士兵的自保问题,以及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问题,单单这么多将士们长期在外作战,不思念亲人,不担心家乡空虚被偷袭,不厌战回去做个富家翁。

再想想,关羽率领荆州兵北伐,关羽身为一代名将,老家被端就直接溃败,苻坚几十万军队因为谣言不占自败等等这些数不胜数的翻车典故,而亚历山大这种高强度保持奇迹从西打到东,岂不是说亚历山大比华夏名将强了十几个档次?

哪怕智多近妖的诸葛亮也无法对抗神一样的亚历山大吧?

当然近几十年,欧洲历史在中世纪前没有记载,完全靠后面人收集整理、甚至大量伪造的事件已经被屡屡揭穿,在人性的共通下,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也并不只是东方人的言语,中世纪开始到新航路开辟,慢慢走向世界巅峰的西方人,想修饰一下自己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历史的真实性,荒谬性,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回到正题,大城作为基本防守点的好处显而易见,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资源的多少就代表实力的强弱,防守点的人越多,实力也越强,而以城市为基础点的要求就是大量的人口,以及比较发达的生产力。

当然人口的多少也代表了一部分生产力,樱花国、西方当时如果采用城市为据点的方法,那么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不利于往来,更准确的说,城市是乡村人口数量增长的进阶产物。

在民以食为天,靠天吃饭的时代,把农民、农田等农业铺满地面才是最佳的选择,而人口聚集的城市则代表大量人力脱离农业生产,所以当人口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哪怕城市处在产粮地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