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 此消彼长(2/3)
军参谋团中的将领,如浙军司令朱瑞、第一军团长柏文蔚等都主张定都北京。黄兴使出莽手,不是用说服的办法,而是用陆军部的权威下令解散联军参谋团,造成众将不服,拒不执行解散敕令。
围绕着定都问题,各方吵成一团,形成了新旧总统交接地危机……
一切都按照袁世凯所想的那样发展着,一场政治旋风越刮越猛,目标就是要将首都南京吹向北京。在《人民日报》刊登相关文章后,《民立报》――当时颇有影响的革命党人所办的报纸,也发表了《建都私议》地社论,公开与孙中山唱反调,提出了八大理由论证建都北京的好处,并批驳用“北京风俗”和“防袁世凯胡为”的理由来反对迁都北京的主张。
张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都北京,取其近蒙、疆,裨益治理。”
以朱尔典为首的各国公使,对袁世凯的主张极表赞同,并且拍胸脯表示,将来共和政府若不是建立在北京,各国断然不予承认。
第四天,天刚蒙蒙亮,外交总长王宠惠手持一份电文,直奔临时大总统办公室
“何事?是不是又收到了什么通电?”
“是安徽都督孙毓筠的通电。”
“什么内容,念念吧。”
“……袁某称北京秩序不易维持,若举足南来,大局必为所牵动,故定都宁、鄂之说,目前绝不能行……”
“又一个不能行。”孙中山不禁动了气,一拳击在办公桌上,“亮畴啊,反对的人很多啊,这些革命同志难道就真地看不出来?”
面对重重压力,孙文毫不动摇,坚持要袁世凯南下就职。针对袁世凯要“退归”的威胁,15日,他再次致电袁世凯,“……请推荐人才,维持北方,以便南来受任”,甚至隐隐约约提到,既然秦时竹已经为北疆巡阅使。可让他担负起这个职位和责任。
次日(即大年三十),孙中山再次电告袁世凯:“此间派出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欢迎专使,外交次长魏宸祖、海军顾问刘冠雄、参谋次长钮永建、法制局局长宋教仁、陆军部军需局长曾绍文、步兵第31团团长黄恺元、湖北外交司长王正廷、前议和参赞汪兆铭为欢迎员,协同唐绍仪前往北京,专迎大驾。”
袁世凯见多数舆论倾向自己,各地方实力派也大都主张定都北京,特别是接到秦时竹的密电后,形势变得对他分外有利。他压根就没有把欢迎使团当回事,对南下就职一事也无意让步。他的心思和重点,还是放在了北洋军的补充、整顿上。
和东北军大战地那几个回合,除了禁卫军所部一直在京城没有受到损失,其余各镇。尤其是第一、三、六、二十镇等都受损严重。老袁首先下令从备补军中补充各部队,备补军是预备役性质的部队,当时总人数为13314人,除补充给第三镇的外。还剩余将近一万补充给其它各镇;除了这个来源,各地各种名目地旧式军队都成为他搜罗地对象,无论是毅军残部、甘军余部、王永庆、张勋等在战场上溃退的部队,还是各地原先地巡防营、江防营等等,统统都是兵力来源。他结合各方面的报告,短期内兵力已恢复到近20万,但只有不到5万是真正达到新军要求地部队,是各镇的核心力量。其余部队,不仅士兵的训练不足,军纪颓丧,最为要紧的是武器不足。
全国三大兵工厂,两大不在自己的手里,唯一在手里的北洋机器局,重点却是弹药而非枪支。老袁是靠军队发家的,自然深知部队的重要性。眼下这种局面让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只好招来冯国璋、曹锟、赵秉钧、段芝贵等人商议:
“部队累经大战,损失惨重。但稳定秩序,统一国家,没有军力作为后盾万万不行,你们几个可有什么好办法?”
“报告大总统,我们都已在补充兵员了,您放心,不出半年又能满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局北美1400年:正在建国
异能高手巫金秦可岚
解药
每天只想抱紧四爷大腿
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
军婚之缘定三生
仙界第一失败卧底
终极凶器
我的科学时代
我能修改物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