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王杨溃灭(2/3)
猛冲猛打,如同一把锐利的尖刀捅进了敌人的软肋部,杨善德、王占元等高级军官眼看大势已去,再也控制不住部队了,只能在贴身卫队的保护下仓惶逃命,王占元更为狡猾些,换上了一套小兵的服装,伪装成伙夫模样夹杂在人群中一块撤退。
逃命的人是最容易绝望的,大批北洋军好不容易摆脱后面地追击和头顶的火力封锁,赶到铁路附近,只能看见熊熊烈火燃烧了,所有的运输车辆无一不被飞艇摧毁,负责看守的后卫部队早已不知去向,眼看又有大队的北洋军官兵到来,在空中盘旋飞行的飞艇们犹如秃鹰般又找到了目标,刷地猛扑下来,在北洋军残部的头顶倾泻着剩余弹药。熊熊的烈火加上呛人地黑烟,满地地鲜血和断臂残肢,活脱脱一幅人间修罗场的模样……
打到最后,二、四师官兵还是没能逃脱被围歼地命运,由于蓝天蔚及时反攻和运输工具被摧毁,使得已经身心俱疲地北洋军残余部队不是选择了投降就是选择了自由逃跑,而这种无序状态为护两翼地左右包抄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特别是16师的骑兵团,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死于该部马刀之下的北洋军约占整个围歼战的四分之一,而骑兵团本身的兵力还不到当日参与围歼的护的八分之一。
残阳如血,在左右两翼两把有力大钳的夹击和17师正面打击下,北洋军第二、四师崩溃了,除了王占元等一部分人马侥幸逃出包围圈外,基本战死或者被俘,眼看走投无路,杨善德在一个小山丘附近饮弹身亡。虽然不能说是完美,但至少秦时竹交待的任务是顺利地完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进军,即沿着京汉铁路迅速向南推进,迅速占领直隶、河南。进抵湖北。
对于护国战争的爆发,远在江苏的冯国璋一直有一种非常吊诡的感觉,他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人物,对于政治形势和国内局势并非一无所知,他所奇怪地是,为什么护国战争是在此时而不是在别的时候打响?
按照一般的常理推断,倘若秦时竹对于袁世凯暗杀宋教仁不满,那么早在二次革命爆发的时期就应该举旗响应。而不是等北洋军已经压制了南方国民党人后才发难,在这个意义上,他有一种深深的上当受骗的感觉。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俺们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来,这不仅让他感到由衷地不爽,甚至怀疑起秦时竹是否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来。
但这种推断很快被他推翻了,在他看来秦时竹对于政治方向地把握是相当准确的。但是对于军事就没有那么精通了,即使秦时竹是个天才,这种周密的部署,巧妙的时间差,秘密的部队调动。完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换而言之,早在护国战争爆发前,秦时竹已有了事先埋伏,因此。冯国璋对于外界传言的那种因为袁世凯要除掉赵秉钧杀人灭口而使秦时竹获得了有利的人证、物证,并进而促使他发动护国战争地解释嗤之以鼻,以他专业的军事眼光分析,这种准备不要说是赵秉钧“自首”后短短两天内可以实现,就是事先给定这个因素,要实现如此众多军队的有效调度,也不是两天可以完成的,那么。唯一的解释是,秦时竹早就准备好了,准备在北洋军最忘形、最得意、最没有防备、最缺乏警惕地时候来一下子。
依照着这个思路,一切都是秦时竹早有预谋的,他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其余无非就是静静地等待时机,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不是因为赵秉钧交待了内情而促使秦时竹动手。而是秦时竹动手本身需要一个合理的道义上地借口。这才促使了赵秉钧的“自首”。以他的眼光判断再加上对老头子一贯心狠手辣手腕的了解,他认为绝不会如此轻轻松松地就让赵秉钧溜之大吉的。这只能是秦时竹事先安排的必然结果。想到这里,他又不由得联想起北疆国防军的那次演习来,以他的军事素养判断,这次演习绝非心血来潮般地锻炼队伍,恰恰是为了掩护北疆国防军的集中、调度、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逍遥小乞丐
辉煌岁月
大娱乐家
从修牛蹄开始
互换身份之后
重生之女儿谋
大梦道术
南有旭阳
一拳破万物
逆天狂妃:驭兽老祖宗又在虐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