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41章 国策建设(1)(2/3)

关键的,因为财力在发行建设债券后,已经初步得到了解决;第三,才是人力问题。而人力中首先最成问题的,是有经验的技师和工程师极其稀缺。稀缺到什么程度呢?国外一个技师或者工程师就管上百人的建设队伍,国内却要管理2000-3000的队伍,在变通的办法下,技师和工程师已经用火箭速度在培养,但还是远远不够,普通的筑路工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中国的人口基数摆在那里,不可能会有大的纰漏,最多就是方式方法上改进一些。

那为什么孙中山和周学熙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呢?不是因为对秦时竹的政策不满,也不是意图和国防军过不去,恰恰相反,两人对于铁路建设有着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这种热忱和责任感,是以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铁路既然被明确为国策建设。那么,就应该享有国策建设所应该具备的优先权和特殊地位。而秦时竹说讲到的3个方面问题,在客观上确实存在,但短期内既然无法消解,也就无法提出的必要。卡住劳动人口,特别是优秀的人口向军队转化,不仅有加快铁路建设的用意,更有树立国策优先权的背景在里面——特别是目前大的战争已经结束,国家重心应该转移到工作上来。

秦时竹笑了,铁路建设大军是国防兵力转化也是既定国策。不仅因为通过铁路建设3个月考核可以基本被确定为好苗子,而且还能从中挑选开阔了眼界的年轻后生。在普通农村,“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除了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李鸿章等以“名教”和“祖宗”为由进行大规模农民兵征集外,几乎没有农民直接被动员后参加军队而成功的例子,见得最多的,倒是揭竿而起的农民军。

但是,中国没有形成稳定的市民阶级,不通过思想教育让农民当兵,就无法建设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军队。中国农民纯朴的天性,吃苦耐劳的品质,易于服从和管理的作风,无不是一支优秀军队所需要的。这也是后世和国民党胜败立分的关键所在,强征入伍、强拉民夫的国民党只是收获了一堆与自己离心离德的士兵,而通过诉苦教育,土地改革让农民从心底拥护,虽然因为农民易于管理的品质使得这些问题不容易显现。等到了要紧关头,农民的本性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

如果没有这批稳定的兵员,逐鹿行动就是一场空。当然,在这场民族主义战争的洪流中,爱国学生会比农民有更高的觉悟,工人阶层比农民有更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但前者是不可多得的技术兵种储备,后者则直接关系到整个行动的装备保障,不能轻易用来取代农民阶层的角色。固然,人和人都是平等且有尊严的,但作为最高统帅,只能从最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牺牲哪一部分也是其中的取舍之一。

何峰早就做好了规划,逐鹿行动当中要有大批量、有文化素养的学生担任包括炮兵、装甲兵、通信兵、航空兵、测绘兵等在内的专业队伍,而工人阶级,会通过北方实业这个蓄水池逐步发挥作用。这个蓄水池在前面的战争中已经应用过一次了,即,三大军工集团从北方实业征调最优秀的技工,北方实业从全国其他产业征调最出色的技工,通过层层抽水,将中国工人的精华全部输入到国防第一线;战后,不必要维持高产量的军工集团部分投产新装备,部分将人员分流回北方实业,而北方实业必将进行更猛烈的产业扩张。

这个巨无霸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垄断企业已经发展得如此庞大,以至于连克虏伯、莱茵钢铁、西门子等等企业加在一起才堪堪与之匹敌,其与国家政权的紧密结合,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这种体制,不必说,将来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但至少在现在,在现阶段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战的中国,是有其独特优越性的。等于是在中央集权未完成彻底改造的前提下,通过经济战线拥有对地方的额外掌控。这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娇妻如云 暖婚之不及七爷套路深 冥司大人太混账 春色满棠 福运来 电击使的海贼之旅 海贼之青帝无双 全球至宠 神级透视眼 超强帝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