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2章 避让(2/4)

什么不要再说下去?”

他艰难仰起头,终于抑止不住泪水滑落。

“如果一开始就得不到,我不会奢望,可是为什么给过我之后,又要残忍地拿走?”阿史那岚深深吸一口气,痛苦地闭上眼睛,“看见你这么美丽的样子,我怎么舍得你死去,筱柔,我不甘心……”

可是你不得不这样做。我在心里对他说。

“是只有三天了么?”

他没有回答,我只好继续说下去:“阿史那岚,如果你对我的死觉得抱歉,那么,就请答应我一件事……”

“或许,是我在这个世上最后的愿望!”我又说。

“是什么?”他睁开眼睛,轻声问我。

“在我死后,请一定不要为难我的侍女,放她回天朝去,她不喜欢这里,也不属于这里!”

“好。”沉默半天,他终于吐出了这一个字,急切地抽身离去。仿佛迟疑片刻,就会忍不住后悔。

阿史那岚一离开,我顿时轻松起来。如果,我的死已经既成现实,那么至少我为纹箫争得了活下去的权利。

黑夜里,久久无法入眠,突然想到在迦叶寺的时候,三戒法师说的话。

他说,三是劫数,也会是变数!

我的劫数就在三天之后,可惜看不到变数。对于这个结局,我没有失望,大概是因为从被抓来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希冀过。

也许三在东方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符号,不仅中国,其他各国也同样如此。比如在印度教中,修行的佛陀不会停留在同一棵菩提树下静思超过三天,因为过了三就会生出颇多杂念,积聚许多感情。而修行讲究空无,若要做到无欲无念并不容易,所以会提前规避一切诱惑的可能。

传说,释迦牟尼深感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的苦恼,因此经常在阎浮树下沉思,久久没有得到离苦之道。于是在一个月夜骑上了一匹白马出走,开始访便天下名师,苦行了六年,可惜依然无法达到解脱。

转眼,释迦摩尼三十五岁,中国的孔子到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已经接近“不惑”,但是他还是没有得到解脱。故转到菩提迦叶,这时他放弃了苦修,喝了牧羊女供给的牛奶后,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不能大彻大悟,终生不起。结果冥想了三天三夜之后,终于顿悟找到了解脱之道。

三天,转瞬即逝。等待我的会是什么?拯救,还是彻底的解脱?

第三天一大早,就有两个士兵过来,带着我去了林子外不远处的点将台。

远远地,就看到阿史那岚的十万大军整齐地站在点将台下,列恃相望,严阵以待。好像迎面走来的,并不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而是天朝的千军万马。

见我过来,十万大军齐齐转向点将台,威武地同声开口,却只有一个字:“杀!”

声音激昂豪迈,回荡不绝,撞得人耳膜阵阵生疼。

我真是不能理解这样的举动---用一个珍贵的生命去祭奠另外一些同样珍贵的魂灵,愚昧又血腥。可是,我知道,这在军营中用来激励士气绝对行之有效,因为,久经沙场的将士需要这种嗜血的刺激。

远处的天空一片淡蓝,映着白茫茫的云雾,站在高耸的点将台上仿佛置身云海雾都。一瞬间,天边泛起亮光,出现了一道红霞,这广阔无垠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云海,完全被这霞光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它们的界限,看不清它们的轮廓,只感到一种柔和明快的美。

红霞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艳,越来越亮,一望无际的天空布满了耀眼的金光,把周围晶莹的冰川点缀得光怪陆离,一时间我竟分不清这神奇的景色,是虚幻缥缈的仙境,还是实实在在的人间。

很久以前就想过,我死去的那一刻,不要是在冷雨凄迷的夜晚,不要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