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 124 章 刘海站队(2/3)

就知道刘海对这个办法并不认同。

于是潘伟斌立刻就站起来,打断了对方的说话,他慷慨激昂地说道:“太后虽然执掌天下多年,但是现在已经归政于皇帝,她如果再干政就名不正言不顺,皇上虽然势弱但是却名正言顺有着大义在这一边。”

潘伟斌说到这里的时候又向4周看了看,然后才接着说道:“而且大人已经得罪了当今的太后,就是在向太后献媚,恐怕这其中的误会也不会解除,还不如一条道走到黑,完全投靠皇上,也许还能够博得皇上的信任。”

刘海听到这里眉头便舒展开来,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的微笑,看来是对这个计策还算是满意。

而其他三个人听完潘伟斌的话,也开始频频的点头。

潘伟斌的办法十分符合儒家正统的思想,再加上对现在的刘海也算是有利,因此其他几个幕僚也都同意。

刘海听了之后满意的点点头,然后就对下边说道:“既然如此那,那我就写谢恩折子了?”

江西人赵家华听了刘海只是写谢恩奏折,急忙提醒道:“大人,光写谢恩奏折不足以表明大人的决心。”

“那依你之见,我该如何?”

“大人,不如派人手前去京城,给那位皇上的老师翁同书翁大人送些礼物,不管是礼物的多少,这都能表明大人是心向皇上,也是向皇上交的投名状。”

刘海听了之后向下边其他人看了看,那意思是询问他们的意思。

这几个人在底下交头接耳了一阵,最后潘伟斌站起来拱手说道:“赵先生之言是至理名言,还请大人采纳。”

刘海见底下的众幕僚都同意了赵家华的办法,他也算是接受了,于是就问道:“既然如此,你们看派谁前往合适。”

刘海现在虽然是两江总督,但是他手底下的人实在是匮乏,两江地区的文官,除了湘军的老部下,几乎就没有他的人了。

赵家华既然出了这个主意,他自然当仁不让,于是站起来说道:“大人不如就由在下前去。”

刘海满意的点点头,赵家华年纪虽然不大,只有30多岁,但是却勇于任事,而且个性十分的坚韧,这样的人去了京事他也放心。

“既然如此,就由赵先生前去,我这一次也没什么宝贝给你,你就直接带20万两白银去,我想着翁同龢也是个认钱的,不会将你却之门外。”

赵家华急忙说道:“多谢大人的信任,卑职这一次去一定满载而归。”

刘海摇摇头,然后说道:“你也别太自信了,那翁同龢也不是白给的,他当官这么多年,侍奉了几位皇帝,你多会儿见他出过漏子?”

赵家华已经看出了刘海这是有话要交代,于是赶紧询问:“那不知大人的意思是怎样?”

刘海站起来在屋中走了几圈,脑子中转了很长时间,最后才下定决心的说道:“你去了京师之后,最好通过翁同龢见皇上一面,向皇上表达我刘海忠君爱国,只要皇上一声令下,我湘军十几万人马,必定听从皇上调遣。”

赵家华听完之后恍然大悟,现在对皇上说几句恭敬的话,就能让光绪皇帝为刘海在朝廷上顶住慈禧太后的压力,而付出的不过是一些空头支票罢了。

赵家华当天就领了刘海的汇票,然后就乘坐南洋水师的运煤船直接北上,经过几天的航行在天津马头下船。

到了这里,只要是再坐火车,只要一天的功夫就能到达京师,因此赵家华准备在天津休息一夜,明天再启程,毕竟这几天在船上可把他给颠苦了。

这赵家华刚一上船的时候,还对大海有一些期盼,结果没走一两个时辰,他就觉得肚子里翻江倒海,然后他就没干别的了,就是趴在船边上吐,吃了吐吐了吃,熬了好长时间,这才有些缓解。因此一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