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三朝会盟 第七十九章 会盟㈣(2/3)
的赵诚心生恶感。
赵诚虽然对此事也很关注。但却没有臣下们那样如履薄冰。选拔人才总是需要的。他找不出一个比科举更好的办法来维持国家的长久运转。只不过与科举相比。有两个方面要相对重要一些。一是让读书人读何书的问题。一些如何任用读书人的问题。两个方面都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开考那天。三百名既紧张又兴奋无比的读书人。被安排在皇宫中一处被临时改造的宫殿中应试。一营亲卫军将整座大殿包围。持刀挽弓严阵以待。负责安全。不放任何闲人进入。御史台众大小官员在耶律楚材的率领下负责监察。不准有任何挟带与舞弊的行为。还安排人手反复的巡查。
此后的几天之内。考生们的吃喝拉撒全在里面。从第二天起里面的气味令人作呕。考生们身在其中在纸上奋笔疾书。抒写着锦绣文章。却浑然不知臭味。赵诚曾亲至一次观摩现场。便再也不去。这殿试只有其形式而无其实质。只不过考试的点在宫中罢了。
当考生们的知总共要在里面呆上五天。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凉气。说是五天。其实并不需要。只是因为题量较大。大多又是选答题。但应试者不知最终判卷的标准。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宁愿将所有题答的满满当当的。不管自己涉猎的深浅。
每人一次性的收到十来张试卷。上面列着题目。并的到足够的笔墨纸砚。
先考策。题目有三。一曰:大秦国提举常平仓之改进法;二曰:重修《天盛律令》之要义;三曰:选贤荐能惩贪汰庸之策。
考生只要选其中一题。这种策。其实真正考察的是考生对时事的关注。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读死书者。则对大秦国提举常平仓的现状闻所未闻。朝廷现有的律法也是。至于朝廷的吏治更是如此。这样一考。问题就来了。那些在赵诚治下数年的考生就占了大便宜。他们总能或多或少的私下讨论时事。而河东及陕西等的的考生一接到考题就蒙了。这些的方的考生显然对这个新朝廷还不太了解。
但话说回来。答的好的人也并非一定有真才实学或者有为君子。宋人先贤苏轼对此有过论断:的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由正人君子审好恶。才能选有德之士。如设个名目来取。是教天下人作伪。比如人人都可扮演孝廉。至于文章诸事。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用;就政事来说。则均无用。
次考论。题目只有一。曰:论“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考生却没有其它选择。
这道考题更加说明。朝廷的科举并不只是满足读书人做官的美好愿望。它体现出最高君王的意愿。凡是考生。只要不是傻子。无不顺着赵诚的意思答题。哪怕他从来就瞧不起那些种田打铁与想方设法赚阿堵物的商贾们。也会写上一篇自以为天花乱坠的文章来。有没有真知灼见或的文理是否通顺倒是另一回事。
后考诗赋。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题作赋一篇。体现出赵诚对文人们的最殷切的要求。却不是一定要读书人们有治国平天下的本事。赵诚从来就不指望从这三百来位学识参差不齐的考生中出个天才人物。
然后考经义。在十三经中各出五道。要考生帖经和墨义。至少选考其中的十题。但不能仅限两经。
这经义。有能力者往往将数十道题答了个遍。唯恐落人身后。但却不知所谓墨义的“标准答案”却是以贺兰书院山长刘翼的“十三经集注”为准。也无不体现出关于“经世济用”、“格物致知”、“君轻民贵”、“利国富民”、“务实求真”等思想。这当然又是来自贺兰书院的学生占了便宜。其他人对刘氏的集注几乎闻所未闻。
最后还考杂科。有律法、史学、医科、农学、算术、书、画、音律。无论擅长或不擅长。须选其中一种。当然也有人不自量力的选了两种。这就相当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入狱五年,归来仍是大佬
傲剑天域
异界之剑刃风暴
网游之小鬼成仙
婚后再爱
重生炼气士
超神学院魔法师
开局混个师叔祖
男主都是我的!
那日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