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51章 不同维度(3/6)

2年,不是2022年,米国这个时代警惕中国的出发点,仅仅是想在地缘政治中捞点好处,占点便宜,威慑一下你。

他们的战略重心在反恐,在能源!

他们是不可能拥有上帝视角,把中国放在一个对等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最高威胁的高度来考虑问题的。

更不可以把一个中国商人的处境,联想到“自爆”以维护国家战略的可能。

齐磊的行为和他们的资本价值观本来就是背道而驰,他们是无法理解的。

资本是不会为了祖国而舍弃自身利益的,况且鲍尔森也好,华盛顿也罢,他们也想不到这一步。

即便鲍尔森发现三石公司的肢解存在一些问题,那他也很可能会归结于,一个商人为求自保,在被全面抵制的情况下,为保住利润点而做出的牺牲。

即便三石公司下的蛋将来眉来眼去,也在他认知理解范围之内。在西方,资本的拆解与合并,是多正常点事儿?

从鲍尔森的视角来看,齐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国舆论带来的压力,导致对三石公司的抵制和仇视,而不是对抗米国。

三石内哄分家,不管是真是假,都是合理的。

你要说,他凭借这个就想到壮士断腕,目的是干死米国,那不是太高估他的智商,而是杞人忧天,或者说是自寻烦恼了。

所以,这步棋其实并不复杂。

还是齐磊一惯的风格,最脏的战略往往只用最简单的行为推动。

蝴蝶效应…最后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让你怀疑都怀疑不到我身上!

而这一切,只需要一个开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开端。

仅仅只需要在某一个清晨,官方报纸发表一篇并不算正式的评论员文章——

《知行合一,中国企业家面临的诱惑与挑战》

文章就中国企业出海寻求国际合作,阐述了一些看法。

认为本着平等自由,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心态,不卑不亢,方是中国企业家应有的面貌。

既不谄媚,也不骄横。

其中提到一个反面例子就是:

【近期某家国内知名企业,在寻求海外合作的过程中,做的不够好,没有树立起中国企业家应有的形象。

一味迎合米国资本,在全作中失去了尊严和立场,最后用近乎卑微的姿态,勉强达成了协议。

看似是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一次胜利,实则是彻头彻尾的失败,险些把企业与国家的利益置于刀俎之下。

是不可取的行为。】

文章一出,是个人都知道“某家知名企业”到底是谁。

一些对政治敏感的人心头一凛,要变天了,官媒点名批评三石,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

……

柳纪向在家中手捧着报纸,把这篇报道连看了三遍,一个字都不肯落下。

最后,长出口气,有些轻松地放下。

“小屁孩!不听老人言啊!”

他说什么来着?他那条什么自研自产的道路,听上去挺提气,可实际上就是不现实的冲动。

这回好了,米国人给你颜色看了吧?

你想拿着技术冲进米国市场,抢人家的蛋糕,这不是找死吗?

虽然他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柳纪向隐隐有种感觉,这回够齐磊喝一壶的了。

柳纪向沉吟半晌,心中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他突然意识到,这也许是…是他重回畅想的一次机会。

在柳纪向的分析之中,畅想现在最大的股东毕竟是计研所,齐磊只是第二股东。

出了这种事儿,如果运作得好,再有人推波助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