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06章(2/8)

需知急功近利,可不是君子所为。

只是抄着抄着,贾政就发现问题不对了。要知道他所在的虞衡司,可是管着各处军需之事的。而贾政所在的,还就是虞衡司军需处。他现在所抄录的,也是各军当年申请与拨付军需的记录。

单独看,每一军、每一地申请拨付的理由都很充足。可是贾政是谁?他内里的芯子,就是一个网站!网站可不光是给别人提供一个平台就算完事了,它还是要进行统计、归纳与分析,才能知道哪些文章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能够带来收益,哪些是不符合净网要求,必然严厉封杀的。所以在贾政不经意地一次分析之下,他发现了问题。

说起来很老套地手法,那就是相邻的两地,一处报的是大旱,帐甲尽裂,需要补充;而另一处报的却是当地雨水十分充沛,连绵不晴,帐甲皆受潮不堪再用。偏两地不是同一时间上报的,所以工部也就按他们的请求,先后拨了所请之物。

如果没有贾政抄写卷宗的话,又或者没有贾政这样善于分析的话,没有人会把这样的事儿当成一回事儿:不过是小小的帐甲,又不是什么兵器之类。可是贾政再刻意将那两地多年的卷宗翻一翻,又把那两地驻军的人数算一算,心下就是一突。

这样的操作手法,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已经快十年了。刚开始的几年,是一两个地方的驻军如此,这两年大概是觉得工部的人实在太好糊弄,如此做的驻军越来越多。而那驻军的人数,开始还只是两三万人,后来渐渐加了起来,至今已经快七万人了。甚至所冒领的东西,也不限于帐甲一事。

难道说是那些的驻军将领,还进行过如何骗取军需的交流?贾政抱着这样的想法,重新把自己抄录完的年份再看一遍,又让他发现了有几个地方也是在后来学会了这样的办法。或者说,不是他们学会了,而是他们两地的人都起了贪心,才会都想着骗取军需,可是又没有相互沟通。

发现了问题,贾政不光没有兴奋,更没有第一时间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堂官,也没有越级向唐尚书汇报。他不是原主那个白目,觉得自己发现了军需之弊,就要敲锣打鼓,弄得尽人皆知,摆出一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

那不是建功立业,那是作死不知道找地儿!

难道工部这么十来年,就没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就算是没有发现问题的人吧,可是到最后军需几乎到了年年更换的地步,也没有质疑过,问问那些做军需用品的商家,质量是不是也太次了?

显然不是如此,而是工部有人不光知道这个问题,还与那些驻军联手了。而这样的人,在工部的位置不会太低,太低压不下工部内部的质疑。有那个本事压下质疑的人在工部有几个?在贾政看来除了唐尚书就是左右侍郎。而这三个人,想对付贾政的话,都很轻而易举。

别用贾政家里的权势说事儿,将军府现在还有什么权势?贾赦不过是一个闲职的一等将军,在人家有实权的官员眼里,什么用都没有。若是将军府真管事儿的话,贾政头一天来也不至于一个小吏就敢耍得他团团转了。

就算是小吏有人指使也一样。你看那天来的是一个侍郎,还会不会如此?别说只有一个人指使小吏,就是那个人是同是侍郎都不好使——当然唐尚书可以做别论——人家小吏自己没脑子,不会算计自己的得失?

有了这样的考虑,贾政哪儿还敢将这事儿大咧咧地在工部捅出来,那是嫌自己命长了。就算没有这么严重,可是被排挤得如原主那样,坐上几年的冷板凳,还是可以预见的。

可是发现了这样的事儿,却当没事人一样不言不语,贾政又觉得可惜。他是要做君子的人,应该君子坦荡荡,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是要区分的,就是该对谁言,对谁尽!

最好是兵部与吏部的人,还得是不低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