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88章(2/5)

好在时间还算充裕,没等到十月半,已经绣得了。姚嬷嬷看着眼前姿态各异的牡丹,各色过渡自然,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就算是还有些匠气,可是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已经算是难得了。

“可想好配个什么座了没有?”姚嬷嬷问了一声,自己在心里也寻思着。

宝钗道:“这个大小,其实做个屏风也使得。只是我一个六品的女官,能配得什么好材料?还不如直接在千秋节献上,若是入了皇后娘娘的眼,娘娘自是爱做什么用,就做什么用。若是入不得娘娘的眼,也不必再多费功夫。”

姚嬷嬷就横了她一眼:“惯会说这样分斤拔两的话。”心里也觉得宝钗说得有理,没再说下去。

等淑妃见过之后,也觉得好,少不得夸了一通。她已经从姚嬷嬷那里知道宝钗曾经打听过自己的生日,自然不会为了这个牡丹图拈酸。至此,宝钗为皇后准备的千秋节礼算是定下,只每日服侍淑妃就好。

如此无风无波地到了皇后的千秋节,宝钗的牡丹图得了大家交口称赞。皇后当场让内务府来人,为这绣品配上紫檀座子,做成屏风日后好摆,又好生赏赐了宝钗,倒让她心里怪异,觉得顺利得太过,竟不似宫中所为了。

只是心提了几日,直到皇后那里屏风已经摆上了,还没有谁出来找宝钗的麻烦,她才算是松了一口气。心里安慰自己宫斗文收多了也不是好事,不用自己吓唬自己,也就跟着淑妃忙起年来。

概因淑妃父兄虽然去得早,可是还有长嫂与侄子在京中居住。只是淑妃的侄子现年不过十六岁,才刚刚中举,所以唐家才会显出颓势。若是这位唐少爷年岁再大上几岁,这唐家的门户也就能顶起来了,更不至于皇帝都要亲自给淑妃和三皇子寻找助力。

对给唐家的礼物,淑妃还是十分上心的。因此就显出了宝钗将库房重新登记的好处,只要拿着帐本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知道那些东西可用、哪些东西不适合送去唐家。淑妃就干脆将向唐家送节礼之事交给了宝钗。

这还是宝钗第一次走出宫门,她本来以为自己不到二十五岁,是不能走出来的。跟着宝钗出来的秋兰更是如此,好在还算是受过教训,只是把头四下打量,眼珠子都快忙不过来了。

唐家居于西城,门上只挂了“唐府”的匾,看着就是普通的官宦人家。只是宝钗却知道,只要有淑妃在,有三皇子在,这唐家重新起来是早晚的事情。

刚到大门,门子已经一脸堆笑地赶了上来:“姑姑里面请。”大门已经中开,车子直接进了二门。已经有体面的婆子等在二门,也是含笑地将宝钗从车上扶下来:“姑姑辛苦了。”

已经下了车的秋兰,笑嘻嘻地道:“这位是薛女官,是管着娘娘衣饰的。”

那婆子就轻轻给了自己一下子:“是婆子眼拙了,女官勿怪。”

宝钗自然是笑着呵斥秋兰:“不过是个称呼,有什么大不了的。妈妈不必在意,是小孩子不懂事。”

那婆子看着眼前说着比自己个子还高的小宫女是小孩的女官,心里暗暗将人高看几分。她心里想着,一会儿要和太太说上一声,这位能让淑妃派到娘家送年礼的女官,唐家最好能与她好好相处,才是对唐家与淑妃娘娘都好。

能够在丈夫去世之后,带着儿子撑起一个家的女人,一个婆子能看出的事儿,唐太太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只凭淑妃能让这个小女官来家中送年礼,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因此刚一见宝钗,就笑容满面的问起了淑妃在宫里的起居来。

宝钗自然是说得各种好,就是三皇子,也是孝顺贴心,淑妃在宫里是各种舒心。唐太太摇头叹道:“哪儿能尽如人意,这宫里的艰难,我们还是知道的。”

宝钗就有些赫然:“娘娘不愿意让家里担心。”

唐太太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