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二零一 南阳黄巾(1/2)

南阳位于司隶南方,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并其手下主要将领云台二十八将大都出身南阳,故南阳又有帝乡之称。

如今张曼成为南阳黄巾渠帅,领兵二十万与汉朝新任南阳太守秦颉对恃于宛县一带,只是说是对恃,秦颉却觉得很奇怪,黄巾军明明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哪怕他们的装备和训练与自己手下的万余汉军存在着无法比拟的差距,可要是他们真的要拔掉自己这颗钉子,一拥而上他秦颉也只能选择不战而退。

而近几日黄巾军也确实一改先前龟缩在宛县的情况,主动派出军队对秦颉强打猛攻,可是事情怪就怪在黄巾军的强打猛攻上,因为秦颉发现,一开始黄巾军的攻势确实猛烈,两三万的黄巾军舍生忘死地对他的部队发起了强攻。

当时黄巾军的攻势是如此的强猛,强猛得秦颉仅仅只是略作抵抗后便带领着部下向后撤退,而黄巾军在见得秦颉后撤以后,也是一路地衔尾追击,直到东武亭一带,黄巾军才似乎因为力尽而停止了追击。

秦颉当然是趁此时机,指挥士兵把营地修建得尽可能地坚固,以抵挡第二天黄巾军的强猛攻击,可是当隔天黄巾军向汉军营地发起进攻,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看似舍生忘死的进攻,可在激战之后,双方留下的尸体加在一起却还停留在两位数上。

这实在很奇怪,当秦颉第一次看到这份战损报告的时候,他就已经发现了不妥,只是随后黄巾军不断地派来增援部队,并且连续地发起进攻,使得秦颉没有时间去仔细思考黄巾军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当然,这些细节身在雒阳的贾诩是不知道的,但是却不影响贾诩作出正确的判断:南阳黄巾军不是想灭掉秦颉的部队,他们图谋的,是刚刚被汉军平定的颍川。

而支持贾诩作出如此判断的依据,则是如下三点:

一、南阳黄巾原来就是在起兵之后,以迅雷之势占领了宛县,而之后便停下了进军的脚步,大军驻留宛县之内耽于逸乐。

二、当秦颉带领军队来到宛县平叛,南阳黄巾渠帅张曼成曾三次派出兵马出城挑战,均已失败告终,然后黄巾军便紧闭宛县城门,拒秦颉部队于城外。

三、东武亭并非是什么易守难攻之地,而黄巾军在连击秦颉所部,致其后退三十里后,面对在东武亭驻军的秦颉所部却是久攻不下,这明显和之前他们表现出来的能逼退秦颉所部的战斗力有所差距。

基于以上三点,贾诩就能很肯定地说,黄巾军对秦颉的进攻不过是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幌子而已,他们要的不是占领富饶的南阳剩下的土地,也不是要挥军北上杀进雒阳,他们求的,是要重新恢复和中原各地的黄巾军的联系。

本来颍川不论是对于汉军的平叛战略还是黄巾军的进军司隶的方略来说都是关键的一环,不论是哪一方占有颍川,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战争主动权,如今颍川落在汉军手里,不但切断了黄巾军几大军团之间的联系,破除了黄巾军对于京师重地的包围,同时也是为汉军赢得了重要的战略纵深。

可对于黄巾军来说,失去了颍川,他们几个军团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意味着的是他们失去了对汉军的牵制,让汉军能对他们逐一击破,尤其是对于南阳黄巾来说,西面的三辅和汉中的黄巾军势力不是被朝廷压制就是被当地的其它势力所吞噬,根本不成气候;南面的荆州,不但宗贼林立,其蓄养的私人武装牵扯住了黄巾军的力量,就是在中原各地天灾连绵的时候,荆州却是算得上风调雨顺,再加上荆州原本就土地肥沃,当地的百姓还能求得一餐温饱,所以太平道在荆州并没有太多的市场,这也使得黄巾军无法在荆州拉起足够的叛乱武装,以武力占领荆州;北面是驻有重兵的司隶校尉部,东面是落入汉军之手的颍川,南阳黄巾可以说现在已经是被彻底孤立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