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落幕之战(1)(1/4)

第四十五章 落幕之战(1)

王大牛回到哈尔滨,马上展开了一场名为“献计献策“的大讨论会议。.

以连为单位,把上面布置下来的这些任务,一一展开讨论,比如,如何在对方有坚固防御工事下,有效的打击敌人。

隐藏在暗堡下面的敌人要用什么办法最有效,在面对地下工事,如果打破等。

总之,全军都在进行讨论,天天都有大量的想法汇总到参谋部。

其中,还真被想到很多非常有建设性,天马行空般的办法,这些在参谋部门的综合下,一条条的计划,一个个的战术被记录在案。

一周之后,大讨论才停止,这些天来的收获是非常多的,经过三天的不断汇总,第一集团军很快就制定出了整个行动的战术纲要。

对日军这条东方“马奇诺防线”,第一集团军基本上摸的差不多了,情报方面,包括日军这里面的兵力、重要火力点的位置,甚至他们指挥中心的部位,也大概被锁定。

王大牛回来后,和蔡廷锴老将军一起,通报了总部的命令,整个集团军近三十万人马上动了起来。

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又紧张的,苏联军队的突然调动,日军这边并不清楚,现在第一集团军可以对日军来个突然袭击,这次,不会再和前面那两次那样的试探为主,而是全面进攻。

部队的调动进行的很隐蔽,上千里要塞区,原来安排对外的部队开始朝内转移。

而以哈尔滨为中心,原来攻击部队开始对外调动,局部地区,就是日军关键地区,按照第一集团军司令部的计划,是采用内外夹攻的办法。

进而开始进行分割,把整个要塞群分成三到五个部分,让日军之间没有办法进行联系,从而一一击破。

会议室里烟雾环绕,王大牛和蔡廷锴一人坐在一边的正中。

“日军的情况我就不多说,这次行动,我们在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同时,还需要尽快的打败敌人,所有参战部队都要一起展开行动,这样逼得日军首尾难顾。”

所有行动计划都发到了各级指挥员手里,大牛的这番交代,是希望大家不要大意,更好的发挥指挥部的计划。

海拉尔要塞是日本关东军为进攻苏联在东北边境设立15处军事工事中最大的两处之一(另一处为黑龙江省东宁要塞),1934年6月动工。

海拉尔海拔61-76米,西、北、东三面地形突起,而市区凹下,伊敏河从西南向东北贯通市区北部的海拉尔河。

市周突起之地,比高约6-7米,坡高1-15度,为丘陵地貌(海拉尔人通称丘陵地为山,如北山、东山、西山)。

北山、东山顶部均很平坦,西山稍有突起,形如球状。市周各高地均便展望,俯视市区一目了然。市区东北部的敖包山是制高点,环视无阻。

以海拉尔为轴心,向西有滨洲铁路与同俄罗斯接壤的边城满洲里相通;北上,有海-拉-黑公路可通中俄边境重镇三河和黑山头;南下,有公路通中蒙边境地区的草原城镇阿木古郎。三地距海市均为15公里左右。

海拉尔要塞面积953平方米,干道长5481米,总共有11个入口,每个入口分别与地面部队集结地、火炮阵地、观察所等相通。

海拉尔要塞利用四周高地,分为5个抵抗枢纽部(阵地),即分5个地区,另有4个辅助阵地,共占地21平方公里。以各抵抗枢纽部为防御主阵地,以设立在各抵抗枢纽部空隙间高地的辅助阵地为策应,从整体上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包括海拉尔要塞在内,日军要塞所有筑垒都构筑有钢筋混凝土工事、永备火力点,有钢帽堡、装甲观察哨及土木质火力点,有步兵掩体、机动战壕、反坦克壕、连环铁丝网和防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