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04章 痼疾难除(2/2)


老皇帝赵开益在位数十年,施政以仁,这在王朝初期固然是好的,能够休养生息,积蓄民力。

但大周朝已经开国百五十年了!

各种矛盾已经尖锐无比,只是单纯的捂盖子又有什么用?

老皇帝这样做,其实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他没有打破现状,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就只能勉强维持朝局,惨淡经营。

所谓的仁,直接受惠的,是百官和老皇帝的身边人,至于百姓,却是隔得太远了,无福消受。

这些,盛长桢都看在眼里,但他也无力改变。

盛长桢想得再多,也只是一个从六品的翰林修撰,他蹦跶得再欢,终究还是达不到能够决定国策的层次。

他能做的,也只有尽力救助些看得到的流民,以求心安。

就这样一路进入到了江浙道,离盛长桢的目的地宥阳也就不远了。

此时已经将近入冬,尽管盛长桢是一路南行,也感受到了天气正在转凉,凛冽的寒风不断袭来。

江浙道是大周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不仅农业发达,商业也十分兴盛。最令盛长桢惊奇的是,江浙道的流民比起之前沿路所见,要少了许多。

发现了这一点,盛长桢不由地精神一振。

难道江浙道有什么良方,能够救百姓于水火?

想到这里,盛长桢再也等不及了,他急忙赶去江浙道的首府金陵,想要当面向江浙道巡抚王世昌求教。

然而,当盛长桢赶到江浙巡抚衙门时,却吃了个闭门羹。

守门军士言明,每日想要拜见巡抚大人者,数不胜数,巡抚大人公务繁忙,哪有空一一面见。若要拜见,请明日呈上拜帖再待召见。

盛长桢被泼了一头冷水,但他也不是什么气量狭小之人,很快就释然了。

一道巡抚,那都是正三品的封疆大吏,位高权重。

而江浙道是大周朝的财赋重地,地位尤为重要,巡抚王世昌比寻常巡抚官阶更高,达到了正二品,与中枢各部尚书平级,仅在龙图阁三位大学士之下。

要知道,在大周朝,官阶贵重,从不会轻易授予。整个大周朝,官阶正一品的,就只有韩章一人,文延朴、华青锋则是从一品。

正二品的江浙道巡抚王世昌,那是朝中有数的大员,而且实权在握,正值当打之年。

盛长桢前途再远大,那也是看不见摸不着,没谱的事。说到底,他如今也只是一个六品小官,在这样的大人物面前,又能有什么面子?

当初在禹州,其实也是李鉴心里有鬼,刻意逢迎,否则以他的地位,也不必那般低姿态地迎接盛长桢。

想到这里,盛长桢也只能自认倒霉,准备明日再来碰一碰运气。

好在,盛长桢也不是全无底气,在这金陵城中,有一位贵人,与盛长桢渊源颇深。

通过这个人,或许可以助盛长桢见到王世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