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章 巨浪滔天(2/3)

洋名朝中地位之人,不再是皇帝,而是六部大臣以及地方巡抚、藩台等官员,所以他的话就是说给这些朝中显贵听的。

你看,我认为国之将亡朝中必出妖孽,此乃乱国之象,我跟你们的思想是不是高度统一?跟领导一条心,这才是上位的必要条件,我也不讲什么五十岁以后学周易了,我要讲以仁治国,扫除朝廷奸佞……

你当邝洋名真这么“刚烈”,敢直接谏言皇帝因为你接近奸佞,眼看我大明就要亡了?

他真的敢跟朝中掌权的诸如钱宁、江彬之流正面相斗吗?

他不敢。

但他为什么还出这么个容易给自己招惹来是非的题目?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同的人看到相同的一段文字,产生的想法自有不同。

比如说朝中以直谏和清正为名的大臣,看到的就是他题目的后半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认为邝洋名这个人跟我们一样刚烈,体察大明之忧患,殚心竭虑,跟我们执政如出一辙。

但皇帝和朝中奸佞呢?

见到的却是他题目的前半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皇帝和那些奸佞会想,好你个邝洋名,这个马屁拍得我们很舒服,不错不错,要好好重用你,让你来跟我们一起享受这盛世王朝,跟我们一起掌权。

若有人攻讦说邝洋名其实是在说大明将亡?

开玩笑!

就算皇帝再胡闹,大明有外患,可在皇帝和那些奸佞眼里能看到这些?他们只能看到国家好的一面,从来不会去思考这个国家要是亡了会怎样……

……

……

种种迹象表明,邝洋名不但在科举出题上是个高手,琢磨人心方面更是个高手。

朱浩想到州衙在剿匪事上前后不一的态度,还有那晚剿匪战事取得重大进展时,急着出来抢夺功劳,说明邝洋名是个急功近利之人,听不进劝诫。

所以朱浩在两篇文章中,没必要去规劝一个眼中只有权力,中庸守旧又没有太大本事的庸碌官员。

朱浩发现,自己参加了邝洋名主持的两次科举考试,见到他出的四道四书文题目,就几乎把这个人参透了。

这大概就是古人流传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由来。

把四书学完了,我就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个人的性格和其政治主张,再反推他喜欢听什么,性格怎样,再便是如何去迎合……

大概接受过系统儒家学说熏陶的官员都喜欢研究别人喜好,而儒家社会的人情事故就是这么来的。

朱浩发现自己正在变成曾经讨厌的人……可问题是,你身处这个社会,没有权力和地位去改变一切,能怎样呢?

不随波逐流?

那你就是异类,必将被时代洪流淘汰!

朱浩不由想到劝慰袁汝霖的那番话,觉得那也是对自己说的,有时候研究人心,不是自己喜欢,而是要以此来获得改变时代的机会……

……

……

正如唐寅所猜测的那般,朱浩要完成两篇府试文章,根本用不了一上午。

唐寅对朱浩的才学没有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但有一点他很清楚,那就是朱浩的水平应付安陆府试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可朱浩却怕阴沟里翻船。

鬼才知道这种小考会整出什么幺蛾子来!

就比如说邝洋名出题的方向,若是你不能很好地掌握,谁明白他现在意气风发,完全听不进去劝?

如果论述方向错了,写文章把他逼急了,管你什么才华,文章写得怎样,直接把你刷下来没商量。

这也是科举考试中很多人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原因。

不是没才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