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098章 辛酉政变(2/4)

臣,颁发诏书,不惜一切代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军。

清军已基本丧失军事能力,朝廷只有依靠汉军,在这种情况下,恭亲王进行了大胆的军事改革尝试,重用曾国藩,此后,朝廷的军事重权一直由汉人掌握。这是恭亲王最被人称道之处,虽与肃顺为敌,但对肃顺的政策、路线毫不存成见,善则留,恶则去,绝不似一般政争中人亡政息、全盘否定的习见形态。

如肃顺权力支持曾国藩,当肃顺垮台后,颇有人为曾国藩危,亦为国事危,怕曾国藩以肃顺党的嫌疑而被夺其兵权,结果恭亲王反进一步支持曾国藩。

同治皇帝嗣位的第十天,朝廷发旨:

谕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着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督以下各官,悉归节制。浙江军务着杭州将军瑞昌帮办;并着曾国藩速饬太常寺卿左宗棠,赴浙江剿办匪贼;浙省提镇以下各官,均归左宗棠调遣。

这道上谕,保证了曾国藩能畅行其志。一总督而节制四省,以及驻防将军为总督帮办军务,在满清都是前所未见之事,但这是个不得已的解决办法。

曾国藩脑袋很大,典型的汉人头型,头发编成一根辫子拖在脑袋后面,中量身材,言语迟缓,走路步履厚重,一生节俭“吝啬”。给人的印象是:意志坚定,目标高远,威严庄重,自制能力强,此人绝非等闲。

他三十岁时做过一件青缎马褂,每当遇到庆贺或者新年的时候拿出来穿一次。

三十年后,这件衣服还和新的一样。

在南京总督府任内,他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缝衣做鞋、下厨做饭。他还经常检查。他的言行举止无不表现出他对儒家“礼”的严格恪守,人们对他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圣贤。

湘军于1854年初在衡州编练建成时,计有陆军十三营6500人,水师十营5000人,另有夫役、工匠等,共17000余人。

选拔将士,曾国藩有四个标准:一、知人善任;二、善于判断敌情;三、临阵的胆识、气魄;四、营务整齐。

湘军的初战是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曾国藩几乎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这年夏天,湘军出省作战。

以后几年间与太平军在湖北、江西的沿江地区争夺。

除了步军外,曾国藩深知水师上作战的重要性,在衡州一直加紧训练水师。所以在太平军西征时,曾国藩才能水陆并用,使太平军在湖南止步。

此时的湘军,已经在湖南境内小试牛刀,先后平灭了浏阳征义堂、常宁何六吴、衡山刘积厚等小股造反,有兵一万七千余人。最后,势力愈来愈大,几近20万人,而朝廷原先的全国绿营兵数也就是60万。

在当今天下,能与湘军抗衡并论的军队,只有僧格林沁所领的数万旗兵与李鸿章的数万“淮军”。

湘军的特别,无外乎以下几点:乡土性、私人性、理学性。

乡土性。湘军湘军,自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将卒都是湖南人。

“总以一方一会之人同在一营为宜,取其性情孚而言语通,则心力易齐也。”

另外,“师承”也是一大特点: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为同学,老师是贺熙龄;江忠源、曾国藩的“座师”,乃湖广总督吴文镕;李续宾兄弟以及王鑫,又都是罗泽南的学生……

仅以曾国藩一人为例,他与罗泽南、李元度、李续宾、郭嵩焘、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皆有“姻亲”关系。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乡里乡亲,血缘相通,自然是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相互亡死救护。而朝廷正规军往往胜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