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八章 吏部尚书(2/3)

“父王爱护,澄铭感五内,但是此前官吏括检一事,高隆之畏难退避,孩儿以为他难当大任,请亲任之。”

“阿惠就不担心此举遭人怨恨?”

高欢惊奇道。

高澄却毫无畏缩之色:

“孩儿只恐失爱于父王,只要父王爱澄、信澄,旁人言语纵使如刀,又有何惧!”

高欢深受感动,他许诺道:

“此事若能办成,为父便将重构马政交给你来主持。”

先前的猜疑只是担心高澄想趁机染指战马调派,但若是重构马政,耗时长久,等到收获的时节,自己只怕难以见到。

“为父王效力是孩儿本分,不敢奢求其他。”

面对高澄的推辞,高欢却严肃道:

“有功就赏,有过则罚,若连阿惠有功我都吝惜封赏,何以服天下人,阿惠,你这次救援窦泰有功,做得很好,我将向朝廷请旨,为你加吏部尚书一职,你可知道我的期许?”

“孩儿明白。”

“且说说。”

“父王授澄以吏部尚书,非是让澄安插党羽,而是整顿吏治。”

高欢闻言大笑:

“生子类父!生子类父呀!我儿天资聪颖,当继家业。”

高澄觉得自己就是头驴,前面吊了一根胡萝卜,上面写了‘当继家业’四個字。

笑过之后,高欢耐心向高澄讲述起如今北魏吏治积弊。

提起北魏吏治积弊,一个人不能绕开,那就是孝文帝。

孝文帝班定族姓,抬高汉人门阀,即使牺牲了代北武人,朝廷官位依旧不能满足南下的鲜卑贵族与汉人门阀日渐壮大后的需求。

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二十年后,即公元519年张仲瑀奏请重新修订选官规定,不许武将转为文职,列入清品高官,这一事件引发的洛阳兵变,高欢就是目击者。

从表面来看,这是张仲瑀脑子犯糊涂,并因此害死了父兄。

但实质是门阀士人与武人的一次权力交锋,对于士人来说,职位甚至不能满足自己内部的需求,又怎么愿意再给武人分一杯羹。

洛阳兵变后,为了安抚武人,胡太后许诺武人依旧可以转做文职,获得晋升。

但禁军打死张家父子空出的两个职位,根本无法解决僧多粥少的现状。

这一时期,清河人崔亮受任为吏部尚书,被众人推出来解决这个问题。

崔亮想到一个办法,重新规定官员选拔制度,名字叫做停年格。

所谓停年格,主旨就一句话,选拔官员不问才能,谁候选的时间久,谁上。

停年格这个办法看似公允,但实质还是门阀士人对武人的打压。

先要在武人职位上熬出头,再转为文职继续熬,他们候选文职的时间又怎么比得过士人。

正是因为符合士人门阀利益,崔亮之后历任吏部尚书在任职选官制度上,相继采用停年格。

这一制度也延续至今。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尔朱氏党羽,以及高氏党羽,还有关西的宇文泰党羽。

这年头,兵强马壮才是最大的道理,否则高澄十四岁任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真要按照停年格不问能力,只看资历的规定,小高王可还有得熬。

但并非人人都有资格成为高氏党羽,高氏亲信出镇地方,所任都是刺史,而其他官职选人便是继续按照停年格的规定。

升迁全看资历,也是北魏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

除了简在高家父子心中的幸运儿,以及品行高洁之人,谁又有干劲用心治理。

没有残暴虐民,庸碌无为已经算是有良心了,而贪腐在这个时代更称不上罪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