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七章 首辅之才(2/3)

时的失利不足以改变后三国时代的强弱态势。

东魏在两魏与南梁之间,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说到底,人口与粮食才是国力的根本。

高澄也没有过多的摆弄元善见,为将士们向天子请赏后,便放任他回了宫城。

而高澄再兼中书监的奏疏,早就从晋阳送来了洛阳。

这也是如今洛阳城中第二大谈资。

洛阳百姓喜闻乐见的还是小高王的花边趣闻。

当然,花边消息都上不得台面。

在收获赏赐之后,高澄在城外解散各军,放众将各回州郡。

段韶回了北豫州、斛律光去了梁州、慕容绍宗归了颍州,侯渊先往青州去了。

司州牧可朱浑元与高澄一道入的洛阳。

出城迎接的高季式欲言又止,高澄与可朱浑元在城内分别后,疑惑道:

“子通有何难言之事?但说无妨。”

高季式犹豫许久,才说道:

“其实大将军无需再赠我绢布,纵使受罚,季式也知道是大将军忧心末将的安危,以作警示而已。”

当初高季式与段韶、斛律光共夺潼关,但因他轻身先登的行为,高澄只授予爵位,承诺的三千匹布绢分赐给了段韶、斛律光。

之后,高澄又命人回洛阳,从自己积攒的俸禄里拿了一千匹补偿给高季式。

高季式护送高澄家眷先回洛阳,自然已经知道了前因后果。

对此,高澄笑道:

“罚没你布绢千匹,是大将军惩罚部将不听告诫,赠予你布绢千匹,是高子惠感激子通多年护卫。”

高季式神色肃然道:

“子惠且放心,但凡有我高子通在,绝不会让人伤你一根头发。”

虽然家中还有四位孕妇在望,但高澄还是决定以公事为重,先往中书省就职。

中书省的大堂内,众幕僚齐聚,护军将军赵彦深、大将军府司马王士良等留守之人各自向高澄汇报。

通过他们的陈述,高澄也大体了解了自己离开期间,洛阳都发生了什么事。

西征大军兵败的消息传回,并没有掀起动乱,最大的功臣还是执掌禁军的赵彦深,与掌控听望司的王士良。

两人都是谨慎的性子,洛阳宗室力量被高澄犁清过一次,也没有掀起风浪。

高澄也就着这个机会与赵彦深、王士良说了两人职位的调动。

有杨愔、崔季舒在前,赵彦深对于外放地方担任刺史,其实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又有高澄习惯性的那一番宰辅必经州郡历练,对于担任青州刺史一职,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出抵触情绪。

而王士良紧随赵彦深的道路,调离高澄幕府,由大将军府司马转任护军将军,掌管禁军,同样是一种高升。

而新任大将军府司马,自然是随高澄南下的张亮,高澄同时也将听望司交由他来主管。

张亮也继孙搴、陈元康、赵彦深、王士良后,成为第五任听望司主事。

在众人离去时,高澄将赵彦深留了先来,托这位青州刺史顺道向南青州刺史李徽伯带句话:可以送李昌仪来洛阳成婚了。

送走了一众幕僚,高澄也开始了他的办公。

作为吏部尚书的高澄,为段荣、杨愔等人的职位调动上疏。

而中书监高澄,则对吏部尚书高澄的奏疏,给予批示:‘言之有理,准!’

想了想,觉得不得劲,又在末尾或添一句:‘高卿辛苦,莫要操劳。’

或加一句:‘高卿实乃国之干臣。’

更有甚者,后边赫然写了:‘非高卿,朕无以治天下。’

就冲这份本事,穿越到了明朝万历初期,就算当不成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