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八章 收没(3/4)

手开展此事。

洛阳现今有寺庙一千三百余所,高澄大笔一挥,决定抹去零头,只留十二所僧寺,一所尼寺。

而包括永宁寺、景明寺等大寺更不可能留下,高澄悉数裁撤,打算用来屯驻京畿兵。

这些大寺都设有校场,也不愁没有操演的地方。

把军队放置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也让高澄更有安全感。

而对于地方寺庙,高澄同样一刀砍,每县仅能设置僧寺一座,每州设置尼寺一所。

按照高澄的本心,让她们生育子嗣,繁衍人口难道不好吗。

可总有许多老尼姑,没有家眷,又不能生育,纵使强行婚配给鳏夫,也讨不到什么好脸色。

设立尼姑庵就是让她们能有个地方养老,往后肯定不会再颁发度牒给年轻女子,大好年华用来诵经念佛岂不可惜。

要想当尼姑?可以,六十岁以后再说。

至于僧人谁要还俗、谁又能继续诵经念佛,小高王可没有搞佛学考试的兴趣。

他直接按照年纪来划分,六十以上者,高澄就赐予度牒,让他们继续当和尚,小高王再不当人,也不好意思强迫六十岁的老僧去田里耕种,为他缴纳赋税。

原则上每座寺庙僧人不能超过八十人,在年老僧众把位置空缺出来前,绝不发放僧碟,坚持一个僧位一份僧碟的原则,绝不动摇。

当然,以上这些都与洛阳瑶光寺无关,瑶光寺虽是一座尼寺,却不在留存的洛阳十三僧尼寺庙之中,也不在裁撤之列。

这是因为瑶光寺有它的特殊性,由宣武帝元恪所建,孝文废皇后冯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还有大量的妃嫔、贵妇人,先后在此寺出家。

就实质而言,这其实就是一座后妃疗养院,前朝妃子都在此间修行。

尔朱英娥若不是尔朱荣之女,只怕也早就进了瑶光寺诵经念佛。

真要将瑶光寺裁撤,逼迫这些妇人改嫁,天下舆论汹汹,只怕会引起公愤。

高澄有意将瑶光寺以外,洛阳还俗尼姑们与京畿将士婚配,打算找个时间让未婚的士卒来一次大规模相亲。

与此同时,高澄也在盘算要不要自己做表率,往瑶光寺里寻个美貌尼姑纳进家门。

若是打定主意,就从孝明帝、孝庄帝、元晔、元朗、元恭这些人的妻妾里找。

身为政治人物,有时候就是要委屈自己,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情。

但思虑再三,还是否决了这个想法,自己的名声已经够臭了,再往瑶光寺里纳尼姑,这辈子都洗不白。

高澄的处置意见由元善见加印,发往关东各地。

他特意只提关东,就是不想让贺拔岳捡了便宜。

但仔细想想人家又不是傻子,都知道佛教是一头肥羊,难保不会矫诏行事。

果然,关东大肆抑佛,充没佛寺财产的消息传至关西,在宇文泰的劝说下,贺拔岳同样大举灭佛,一时间北方佛教被高氏、贺拔氏的共同打压下,走向暂时的低谷。

当然,这都是后话。

高澄将文书送往关东各州,严命州县长官遵令行事,裁撤寺庙的同时,彻查僧众不法之事。

与此同时,强令僧众还俗,自然要为他们安排生计。

高澄命令各州充没寺庙田产,收回公田,由高澄设立的均田官为僧众与寺庙庇护的隐户分配田亩。

这次扫荡之后,关东僧众只怕不满十万,而据高澄记忆所知,550年东魏灭亡时,关东合计共有僧众两百余万,而533年的现在,虽然达不到这个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

且不提隐户,光是僧人就有上百万人缴纳赋税,高澄梦里都能笑醒。

这些时日,不断有户部吏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