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65章 遗物(2/2)

察了一会儿将画轴卷起满脸严肃的对白子睿说道:“小仔,跟我走!去见一位裱装画的高手,让他帮你揭开这幅赝品画的真面目。”

他锁上房门白子睿用三轮车载着他,来到朝阳门的史家胡同,这里住过民国才女凌叔华、文史馆馆长章士钊等,因此史家胡同有“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称。

在来的路上白子睿已像破烂侯请教他刚才所说的京派裱装手法是什么手艺?

破烂后便向他介绍了裱装古画的江湖派系:

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字画倘若未经装裱,不仅难以欣赏,更不易保存,唯有经过精美的装裱,才能变身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古人也曾谓:“三分画七分裱”、“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宝书画者,不可不究装潢”等相关的言论。

书画装裱在历经千年的发展中,因为手法、地区、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衍生出了不同派别,大致形成了:苏派、扬派、沪派、湘派、岭南派、徽派、京派等,不同派别的技艺各具特色,发展到现在各派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南派”与“北派”之分。

北派装裱即以“京裱”最为典型,讲求防燥、防裂,传承了“宣和裱”的大体风格。在装裱各种类别的轴类裱件时两边常加镶旗杆小边,这种装裱形制,就是在继承了“宣和装”风格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发展所需而创新的,其装饰上一般趋向于高贵华丽,质地厚重,锦锻作边,常用多色绫,外饰惊燕,以浓装为特色,具有较多的隋唐古风。

清初中国书画装裱水平以苏州为最,尤其是秦长年、徐名扬、张子元、戴汇昌等人,更是名噪一时。

乾隆年间清廷内务府藏有历代帝王相若干急需装裱,向江苏征调装裱高手,江苏巡抚保送秦长年等四人赴京承担此事。

秦长年等4人根据北方气候、环境及人们的审美情趣,精心创造了独具一格的京裱款式受到多方好评。

秦长年等人因此成为京裱的创始人,裱件的主要特点是:裱件厚、重、平、直,色彩艳丽辉煌,款式潇洒大方,书卷之间当当作响。

南派装裱即以“苏裱(苏州)”为代表的南方流派,因为南方天气潮湿,南派多选用漆轴头,轴头上的大漆(也称土漆,为漆树流出来的树脂)能保护木制轴头不变形和遭虫蛀。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