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章 南北对峙新的格局(七)(2/3)

快马将历城的事情报给东平的滕寒。

二月十六日金陵便收到了历城被烧的战报,萧彧也不犹豫,当即下令在大河南岸以济南镇为中心,兴建新城,历城逃出来的百姓为工人参与兴建城池,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当前的困难,而后又从松江粮库中征调粮草送去。

二月十八日,大雪骤停,甘铭率降军和两万骑兵转向直扑东昌,至二十三日,东昌全境降,而后甘铭带兵返回大河北岸,并在禹城驻扎修整。

三月十六日,气温回暖,趁着战事在北边僵持,立即挥师东进,三月二十七日拿下临淄全境。之后滕寒马不停蹄的继续东进,于四月底拿下胶东,彻底切断高密、胶州和莱州与幽都的联络,而后滕寒屯兵在胶东一线修整。

截止到五月初,九曲局势基本稳定,高密、胶州已经上书向金陵投诚,唯独一个莱州凭借着地理优势,一直左右摇摆不定,一边接受着滕寒的好意,一边通过水师和幽都保持联络。

直至七月,甘铭率先发难,修整过后的先锋大营共计八万劲卒,迅速迫近德州北部重镇平原郡,驻守在德州的北陵大将成济主动迎战,两军在平原城外进行大战,甘铭因后继不力,最终选择退守禹城,以图再战。

八月初八起,滨州降暴雨,连下七日,海水倒灌,滨州城几乎一片汪洋,滨州刺史梁赞向德州成济求助,成济因为防御甘铭的重任不敢轻易分兵救助,无奈之下,梁赞向滕寒请降。

滕寒却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滕寒派出民夫六千前去滨州救援,供给粮草,安顿滨州百姓,但却为接受梁赞的请降,此举受到了萧彧的盛赞,并加赐他俸禄三千石,令其在济南开府建牙,这是大宁开国以来第一个被授权开府的大将。

八月下旬,海水退去,梁赞再次遣使到济南请降,滕寒再次拒绝梁赞的请求,而是命临淄守将放开桓台地区进行商贸往来,大宁用粮食置换滨州海货,不至于滨州百姓没有余粮过冬。

此事传到金陵后,朝堂上和民间对滕寒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滕寒这是在沽名钓誉,有的人则觉得滕寒有爱民惠民之心,与皇帝的做法不谋而合,甚至有阴谋论者认为滕寒这是准备造反,一时间金陵流言四起,直到萧彧亲自站出来为滕寒正名。

“朕麾下大将常奉大宁爱民之政,此无一异,汝曹勿诋忠爱之将,使塞卒皆寒心,事在大宁之朝当多益善,滕寒将军,大宁第一将军也。”这是萧彧在大朝会上说的话,这番话直接奠定了滕寒在大宁朝的地位和威信。

正所谓金秋九月,对于滨州百姓来说今年只是勉强维持,许多百姓为了讨生活决定向南靠拢,一时间桓台、广饶两郡充斥着流民,滕寒下令征召流民为屯田兵,并上奏金陵希望恢复青州民治。

九月中旬朝廷旨意抵达,以临淄、胶东、河口为基础,重设青州府衙,并指派余郡侯孙牧为青州牧,统辖三镇民政。

九月十七日,甘铭再次出兵,只是这次没有选择平原为战场,而是选择了高唐为目标,成济以不变应万变,在高唐西北夏津屯兵,双方零星交战后,甘铭觉得没有机会,再次退守禹城,这一次的撤兵基本宣告九曲之战临近尾声。

九月十八日,滕寒将政务权移交给孙牧后,没有任何留恋的直奔高密整军,于九月二十日向东开拔,大军一路上安抚百姓,直到九月二十四日才抵达即墨城下。

第二日滕寒下令攻打即墨,不到半天的功夫即墨太守披发出门献城,而后一路东进更是畅通无阻,九月二十七日大军围困莱阳城,莱州兵士将莱州刺史及总督捆绑后献城,东线再无战事。

十月初三,滨州梁赞亲自到青州府驻地临淄城请降,青州牧孙牧正式接受投降,并将滨州全境纳入青州府管辖,至此九曲战役结束。

“陛下,九曲甫定,万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