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一代特殊的大学生群体(2/5)

华夏大学招生的方式主要是以群众推荐、政治审查、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些学员学制三年,毕业后属于大专学历。

那年,燕京大学和秦华大学首先作为试点,共招收了4000名工农兵大学生。

在这七年期间,华夏各大高校以同样的方式,一共招收了九十四万工农兵大学生。

77级大学生入学的时候,75、76级的工农兵大学生还在学校。

此时,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似乎形成了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两种势力。

一边是在十年中以政审为标准推荐入学的工农兵学员。

而另一边则是华夏恢复高考制度后,完全凭自己学习成绩考入的新生力量。

在燕京大学的校园里,虽然进入了1978年,但十年的余烈之气仍在75、76级的工农兵学员中以大字报、批判会的形式一息尚存,并时而爆出激烈的火花。

而另一方面,十年时期曾遭封禁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作品,却在77级的学生中如惊蛰般复苏。

之前无缘银幕的电影作品在校园内的大饭厅重新上映,而且场场爆满,美术功底好的学生甚至临摹假票入场观影。

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佼佼者,时常在燕大校园中狭路相逢,未名湖的上空暴风激荡,东岸的博雅塔惊雷频响。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8月,《文汇报》上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华夏文坛。

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并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十年的先声。

到了这时,人们才真正理解到,他们曾经确实经历了一场人为的灾难。

于是,他们压抑许久的愤懑便立时喷涌而出,当这种愤懑大量地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便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即伤痕文学思潮。

随之而来类似的文学作品一篇接着一篇。

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可以说是华夏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悲剧高潮。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

”我赞同你的观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由此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表现灾难和在灾难中展现崇高。

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

”主人公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

对伤痕文学不同的观点,时常会在梁海涛、刘娜和几位知青战友之间引起争论。

虽然他们之间有的人是那十年的受害者,但依然坚定的认为,对于经历了过去十年的一代年轻人,更应该用一种成熟的心态去看待十年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在这段时间里,梁海涛时常会想起前世中很多暴露文学作品。

作者为了迎合和满足某些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喜欢一味渲染、暴露、夸大社会的阴暗面、扭曲事实,而不是从正面积极引导人们去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来自多方面的。

在歪曲社会主流和正能量的同时,也掩盖了社会中负能量和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