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五章 最后的礼佛(2/3)

史辩证唯物法,思考“为了什么,聚义打仗”。

如果真如所言:不过是为了有饭吃。那么,当时一颗小小的“玛雅苞谷子”,就有可能把这个围困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问题解决掉。起码是暂时解决掉!?

而另一方面,宋代的经济、科技、手工艺空前发展,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就可见一斑。土地兼并、农户破产而产生的无业游民,加上经济科技水平的空前发展,因此也造就了一部分新旧混杂、萌芽状态、由城镇工匠、商贩组成的新兴“小资产阶级”。

譬如纯正虔诚却又意欲难断的霓雪儿的“心中佛主”所告示的“旧之未了、新之初怀”。

可是,说起来明白,身处其中,做起来,却未必明白。就算从后来人眼光看待,自以为先知先觉,你真得穿越了回去,也会被淹没在“滚滚红尘细如蜉蝣、浩如烟云的因果”当中。如一个马蹄掌而毁坏一整场“滑铁卢战争”;一根无端横斜的竹杠,绊倒了整个你想改变的历史走向。所以说,历史,是即定的实事,无法改变的过去!

正如每个人都会有过“年少的心事”。当你历经沧桑,莫然回首曾经的“年少心事”,原来是那么的幼稚、甚至可笑至极,在现实中不堪一击也好、在风雨飘摇中不能忘却也好,仍会有那么一丝丝的温馨和美丽,触动了你的某一根神经。

虽然由于土地兼并加剧等原因,宋代农民起义特别多。但是幸好规模都不大,这与重文轻武的南宋朝廷,采取怀柔、招安政策有关;再加上部分能征善战的将领,如宋高宗时期的“中兴四将”,镇压起农民起义军来,也是毫不手软。

所谓的“重文轻武”,其实自从生产力提高后,南宋以后的几个朝代也都是如此,例如朱氏明朝、满汉清朝,而文人带兵渐渐盛行。

宋高宗赵构奉行的“守成”理念,孰是孰非,历代学者争论不休。但总算也让身处强敌林立的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续延了一百多年。功过是非,自留后人评说。

或许像“湘楚神机将军”夏琰这样的人,在空余的时候,也会思考一些上述类似“天马行空般的问题”。

夏琰接着说:“范汝为将军的功过是非,我们管不着。招安也是权宜之计,后来又二次起义,最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如今叶凉将军,想招集旧部,重新聚义。”

叶凉接口说:“是的。原来的起义地区,都被严密监视,所需的钱粮经费很难筹集。不得已,只好仍向‘大楚政国’分一些此地官银。”

夏琰叹了一口气说:“这是我的一个失策,当初让你们的部下,参与偷运官银,人多一个嘴多几张。早知如此,痛痛快快地直接分一半给你们就是。”

有部下接口说了一句:“也不能如此说,当初我们秘谋聚义,也是紧缺银两,现在地广人多,倒真不差这点钱了。”

憨驽说:“钱谁会嫌多,多一把金子,就可多造一条‘机轮回旋舰’,多撞翻十条敌船。”

为了不让你一言我一语,伤了叶凉的自尊心,夏琰连忙改了话题说:“眼下,与其没有头绪地寻找二线,倒不如与叶将军一起,率领部下,营救关押在苍岭哨卡中的战友。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了。”

叶凉当然同意。商议了一会儿,临走前,叶凉附耳恨恨地带着惊恐说:“殊慧法师阿紫,被穿透胸膛的伤口,非常眼熟,这样的临阵一击,放眼世上,没有几人能敌。”

“当时,在最后的决战中,我兄长叶铁将军,号称闽北第一勇士,就死在这样的长枪之下。天外有天,夏将军这样小心行事,是对的。”

接着叶凉又描述了“此人”大致的外貌特征、所用兵器,以及枪法特点,交待要多加小心。就此先行告辞。

夏琰说:“现在大楚确实不差这些金子了,本想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