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324章 永乐(2/2)


一再强调农民、一般百姓们的地位,至于那些士人,反正在朱棣的话中并没有提到他们。

这也是何秋搞了新式教育后,带来的一些改变。

何秋教育出来的人,不用通四书五经,照样可以治国,既然如此,又何必一定要靠科举呢?

靠死读书,就是真的成为进士了,到地方做官,也只会被人忽悠,白白浪费资源。

何秋也没兴趣去管这些在场的文官们是怎么想的,他倒是很喜欢朱棣的这番表演。

朱棣的表演仍然没有结束,很快朱棣就宣布待到明年开年,大明的国号就会变成永乐。

同时,朱棣又再次下调了部分州府的赋税,尽量减缓大明境内的矛盾,也算是向普通百姓挥洒他这个新任大明天子的恩德。

不过朱棣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一篇礼部的奏折,让他看皱了眉头。

“礼部希望朕大赦天下,将牢中的罪犯都释放了?”

朱棣看到这样的奏折就很是不爽,虽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继国都会试图放过一批罪犯。

但这事在朱棣看来,就没有道理了。

皇帝登基,普天同庆,可是这和官员们有什么关系?和牢中的罪犯有什么关系?

朱棣不由的很是不悦的批示道。

“朕登基以来,是希望与天下的普通百姓同乐,绝非牢中的罪犯!她们若是就这么被放了出来,你们打算怎么挽救他们?

和这些罪犯相比,被他们杀害的受害者们,又是何等的无辜?”

反正何秋是听说了,朱棣因为这事大发脾气,把礼部老资格尚书蹇义吓得够呛。

蹇义也是战战兢兢的,没想到如今的皇帝这么难以预见,早知道就不应该写这些东西。

好在朱棣只是就事论事,没有因为这事就针对礼部的蹇义,这让蹇义大干庆幸。

这要是换到洪武朝的时候,恐怕蹇义也需要扛上不少的责任,只能说时代确实变了。

这已经不再是朱元璋的时代了,而是来到了朱棣的永乐年间。

何秋在心中默默感受着这样的事态变迁,脸上不由的挂着柔和的笑容。

朱棣的性子,有时候其实比朱元璋更为暴躁,做事也更为直接。

相比之下,大概是朱元璋享国日久,那种小手腕,简直是像是与生俱来的。

不过双方对于文臣的不信任感,倒是一如既往。

要不然,朱棣也不会借着礼部想要赦免罪犯的消息,敲打大臣们。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