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是谁在背刺我秦王殿下(1/3)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高句丽,始于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在辽东建立的割据政权,十六国时期,高句丽曾跟慕容鲜卑的前燕争夺辽东霸权,差点被慕容氏打到灭国,后来慕容氏将主力投放至中原战场,高句丽才逃过一劫。 慕容鲜卑衰落后,辽东地区的真空被高句丽迅速填补,南北朝时期,高句丽疆域西至辽水,东临日本海,北接辉发河,南至汉江。 《隋书》记载:东西两千里,南北千余里。 不同于草原上崛起的游牧民族,高句丽汉化程度极高,五胡乱华时期,他们从中原地区吸收了大量的先进科技,而且坐拥辽东半岛丰富的铁矿资源,可以做到“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魏书》)。 而在那个时候,高句丽就有人马具甲,手持马槊的甲骑部队。除了甲骑之外,高句丽的骑射部队也非常强悍,因为辽东地区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射猎之风盛行,他们盛产一种被称之为“貊mo弓”的复合弓,这弓短小精悍,威力极高,极为适合骑射。 而高句丽最可怕的一点是它还有非常恐怖的军事动员能力,其巅峰时期拥有六十万军队,数万甲骑(《中国高句丽史》)而贞观九年,大唐的府兵加起来也不过八十万而已。 所以高句丽从来都不是一个弱鸡国家,千万不要因为它跟后世某个国家名字非常相似而就以为它也是弱鸡。 历史上的贞观十九年,处于巅峰的大唐,李恪的老爹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曾一战就缴获“马牛十万,明光铠万领!”(《新唐书》) 这也是为啥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后功败垂成的原因之一,而不管是隋炀帝,还是李世民,都很清楚,高句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所以历史上的大唐采用了跟隋炀帝完全不同的战术战法。 大唐目前吸取了隋炀帝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最后被漫长的补给线活活拖死的经验教训,从贞观四年消灭东突厥,度过初步灾害之后,大唐就开始跟高句丽玩起了消耗战。 从贞观五年开始,大唐就不断派遣小股军队深入高句丽境内进行侦察,开始探查规划地形。 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到后面李世民亲征后逐渐变成大军,不追求攻城略地,但大规模实施焦土政策,破坏生产,削弱国力,离散其人心,这个政策一直从李恪老爹的太宗朝一直持续到李治的高宗朝,然后高句丽,撑不住了。 这个战术是不是很熟,其实这跟游牧民族向来对中原王朝实施的策略有些类似,而大唐跟高句丽玩的就是国力。 说实话,如果不是挡在高句丽面前的是同样处于巅峰期的大唐,但凡是弱鸡一些的国家,高句丽就可以像是北魏一样,由北地屯兵,然后入主中原。 而现在,对李世民来说,高句丽是心腹大患。 “你这个如何针对重骑兵。”李世民坐直了自己的身子,李承乾也是如此。 “爹,今日晚上您应该也看到了,我那烟花大概射高可以达到接近150到200米左右。”李恪开口道。 “米?”李世民皱了皱眉头。 “哦,这是儿臣发明的一种全新的长度单位,全部都采用十进制,目前大唐的一些长度度量衡换算太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李恪有些无奈的开口道,“不过目前儿臣也没有向民间公布,而是自己的工匠在使用。大约三尺为一米。” 李恪给了一个大概的换算比例,李世民就知道高度了。 “爹,你想一下,如果我在战场上,敌人的重甲骑兵冲过来的时候,我用这个东西对准敌人的骑兵,横着放倒对敌人射击,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李恪开口道。 李世民沉思了一下,然后问道:“它的声音很大?” “对,很大,白天虽然色彩不显眼,但是它同样会有巨响,但实际上它在空中炸开的时候,如果放在地面上,一个不穿铠甲的人站在附近,有可能会被直接炸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十之惑
全民领主:我的兵种变异了
星星的乌托邦
狂兽战神
东周五百年
绝世武尊
玄幻:开局铁匠铺被曝光,我藏不住了
神豪从外卖小哥开始
重生之极品收藏家
大明杀破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