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六章 坚实的后盾(1/2)

在有了足够的建设经费后,许多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但是随着实地考察的开展,南任东面临着又一个难题。

如此巨大的望远镜,如果建在平地上,工程量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天然的圆坑。

可是去哪里找呢?

南任东来到了中科院的遥感所。

根据选址条件,南任东想到了喀斯特地貌。

西南部是大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

山区有大量的洼地,而且地处偏远,隐蔽性较好,少有无线电干扰。

各方面的气候等条件都更适合这项庞大工程的建设。

然而,确定了大方向并没有使南任东轻松下来。

选址是一件极度苛刻的事情。

坑洼大小不合适,排除!

形状不规则,排除!

地底有溶洞,排除!

容易发生自然灾害,排除!

靠近城镇,排除!

“找不到合适的洼地,我这一辈子死不瞑目!”

立下这样誓言的南任东终于在一万多个洼坑中确定了一百多个。

但是某一天,三十多位国际知名天文学家来到大国西南考察探测。

南任东遇到的困难变得复杂起来。

他感觉有一股力量正在阻止中国建设这个国际项目。

外国的天文学家以建设难度大、生活条件过于艰苦等各种借口为由,阻止着大国建设巨型射电望远镜。

并且纷纷退出了这个当时可以赶超世界的巨型项目。

但是南任东丝毫没有退缩。

“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做!”

面对国际阻力、资金压力和技术压力。

南任东一边宣传大射电计划争取更多的资金。

一边坚持每一个洼地都要实地考察。

这件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崇山峻岭道路崎岖而且阴雨连绵行进艰难的不利条件下。

他只身一人,磨破了不知多少双鞋底,一跑就是几年。

终于在大国西南的一个大窝凼找到了完美地址。

在大国天文研究快速发展的这十年,南任东逐渐从青年迈入了壮年。

是他将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大国天文事业。

“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作为大射电项目的总工程师,南任东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

一万多根钢索,组接成网。

五千多块各不相同的反射板,高精度拼接。

六根主缆还要拖着重达三十吨的馈源舱精准移动。

不论是工人搭建钢索网的时候,还是团队开始材料测试的时候,都少不了南任东的身影。

他和工人们一起通宵熬夜,一起抗住困难。

工人们无不感觉到惊叹,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接地气又亲民的科学家。

与大多数科学家相比。

南任东更多的时候不是出现在科研院所的研究室或者领奖台上,而是深深扎根在大国西南的深山中。

就这样,南任东与团队一路攻坚克难,让大射电计划一步一步成型。

当主体圈梁合拢后,他开心得像小时候一样,在圈梁上奔跑。

他跑累了就坐在圈梁上,抬头仰望着星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工人们也一个排一个地在南任东身边坐下。

看着南任东思考着的面庞,他们突然意识到,这几年来,南任东早已没有了初次见面时那青春的面容。

西南的山区的湿冷空气使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