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九十二章 走别人的路 让别人无路可走(2/2)

那便是罪人。四者皆是我朝百姓,皆是国之根本,只有相辅相成,才能造就太平盛世。所谓士农工商,不过是过时的论断。

当下,中国最大的敌人,是对我国觊觎已久的列强和日本,且洋人的科技已远胜我大清,若不奋起直追,取长补短,恐日后备受列强所害。

而工人和商人,正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之所在,断不能轻易贬低。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我辈若不思变,等到大变之时,悔之晚矣。”

听到前面两个观点被载洸轻易驳倒了,翁同龢有些恼羞成怒地说:

“若天下百姓个个势利,不安守本分,有利可图则为之,无利可图则弃之,形成贪婪萎靡之风,朝廷又将如何自处?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洋务盛行,致使土地、矿场、人民日益受制于商贾。

若朝廷将天下让给了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只怕是养寇为患,自取灭亡!

商人为了搜刮钱财无所不用其极,哄抬物价,巧立名目,最后银子都会流到那些无良奸商口袋里面去,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贝勒爷口中的思变,只怕白白断送了大清的江山社稷!”

载洸神色沉稳,大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气势。

既然那些高谈阔论的士子喜欢引经据典,那就用他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打败他们;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载洸短暂地思考了片刻,随即又说:“《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此乃人欲,断不能绝,也不可绝之。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只会扼杀人的创造力,对于这个日新月异、内忧外患的世道,已经不再适用。

农不出则乏其乏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物以稀为贵,货物若流通于市井,则是民之所需;既然需要,便可产生利润,民众从事于能获取利润的事业,是人之常情,也是良好的迹象,并不是什么大祸。

民富则国强,若天下人人皆有利可图,不必拘泥于一方田土,而能追求更加富足的生活,则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古往今来,下官还未曾听闻,有有哪个圣君畏惧民富的。”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