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八零章 FinFET工艺(2/2)

下,可以在相同的面积内塞进更多的晶体管,而且漏电量和功耗同步大幅度降低。

i技术在9102年已经相当成熟,他本是ntel于2011年第一次推出,用于22纳米制造工艺上的第三代酷睿处理器上,随后大部分的半导体厂家开始加入到i工艺阵营当中。

技术难度比起普通的有所提高,工艺上也增加了几十道光、蚀刻、清洗、填塞、气相沉积过程。

对华芯科技而言,技术难点就是材料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以及堆叠薄膜镀层保护和蚀刻技术。

相比沉浸式光刻技术以及双工台技术的难度而言,i技术犹如小学生的作业题,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就可以完成。

加上自对准双重成像技术,一旦得到攻克,王岸然有信心在不调整硬件的基础上,实现800纳米制造工艺的突破,并将芯片的集成度达到320纳米制造工艺的程度。

研究课题的确认,需要理论方面的支持,基于i工艺的数学模型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9102年,如果说一个芯片底层硬件逻辑电路工程师,对不了解,那他肯定是混日子的。

逻辑电路设计模型在基于i工艺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王岸然自然不陌生,甚至他可以清晰的记得数学模型中每一个参数的设置。

不过就这样堂而皇之的拿出来,多有不方便之处。

为此王岸然专门成立了i专用研究实验室,召集了包括季小青、胡效旻、刘赫在内的一大帮华芯科技的基干力量。

“大家很清楚,我们的制造工艺,比起国际上主流的制造工艺落后了两到三代,比起国外最新的尖端研究,那不知道落后多少代了。

今天我召集大家来到这里,就是要开展一项i工艺的开发,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诉大家,在这方面,我们走到了全世界的前列。”

王岸然的话成功了煽动了大家的热情,对于大多人人来说,对in并不陌生,关于场鳍效应的论文在国际上并不新鲜。

禁止转码、禁止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模式!

王岸然点点头,对张磊说道:“联系技术部,雷总,明天上午九点开会,这次我们要好好讨论一下,该要点什么?”

可以在这项新的理论模型下,进行实际应用的研究,也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

就在王岸然正在埋头进行i工艺模型架构的创建之时,一则消息打破了他的平静。

“王总,德州仪器安德森已经抵达了燕京,他希望就合作事宜,尽快与你进行会面。”

合作!拿技术来合作啊,华芯科技肯定比你想象中的更有诚意。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