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一章 李斯之才何如?(四千字)(1/4)

一时间。

四周众人皆看向了嬴政。

嬴政眼眸如一汪古井不波的泉水,好似根本没听出两人争执之事。

澹澹道:

「扶苏监军?理由。」

闻言。

杨端和面色微变。

姚贾却是面上一喜,原本有些紧张的脸上顿时闪过一抹红晕,嬴政的话仿佛给了他继续开口的勇气和鼓舞。

姚贾道:

「启禀陛下。」

「北御匈奴乃立国时定下的国策。」

「事关大秦未来的长久安定,此事事关重大,必须辅以近臣相督。」

「而且陛下巡狩之旅开启之前,便已经定好了北疆五件大事,其一是今年平定胡患,追杀匈奴,彻底平定阴山以北,让大秦北疆子民不再受胡祸之扰。」

「其二,则为筹划修建长城,以为永久屏障。」

「其三,大秦一统之后,虽在北疆名义上设有郡县,但北疆不少郡县因为时有匈奴扰袭,不少所设郡县近乎是名存实亡,根本难以实际管辖,等胡患平定后,需着手实设边地郡县,将北河与阴山边地统一设县管辖。」

「其四,向北河迁移数十万成军人口定居北边,镇抚千里。」

「其五,加紧修筑、扩建九原直道,以保障粮秣输送,从而让北河一带边地彻底收复。」

「臣深知蒙恬上将军之大才。」

「但人力终有及,蒙恬上将军,时刻需领兵防范匈奴扰边,若是再让蒙恬上将军兼顾北疆的其余诸事,实是在空耗蒙恬上将军之精力,故臣才提议,让扶苏公子北上监军,以督促北疆各郡县完成诸般事宜。」

「臣举荐长公子,非是出于私心。」

「完全是一片赤诚。」

「当初陛下一统六国之时,长公子便已开始处理各方政事,对政事之道十分熟悉,北疆事态严峻,又无比重要,放眼朝廷,能胜任此事者寥寥,目下唯长公子最为合适,因而臣这才斗胆举荐长公子北上监军,替陛下镇抚千里。」

「请陛下明鉴。」

「此外。」

「臣同样建议任秦尚书令为主官处理儒家之事。」

「秦尚书令此次遇袭于鲁县,此事跟儒生有脱不开的干系,加上孔鲋、孔襄等人的逃亡,也需要对外界做出表示,以正视听,此事秦尚书令最为合适。」

「再则。」

「近日来,有御史查到些消息。」

「言秦尚书令的行踪之所以暴露,从而让六国余孽有了准备时机,就是因巡狩队列中有方士泄密,臣认为,方士之桉,同样该归于秦尚书令处置。」

「方士跟儒家都曾在博士学宫任职。」

「由秦尚书令来处置,臣认为最合适不过。」

「请陛下恩准。」

嬴政微微额首,似有意动。

杨端和反驳道:

「臣不赞成姚廷尉所言。」

「长公子的确深谙各种政事,但陛下早已委以重任,北疆之事固然重要,但遏制土地兼并同样是大秦最为棘手之事,长公子既已经手一年半载,何以半途而废?」

「臣斗胆说句大而不当之言。」

「北疆御敌防患于外固然是国策,但土地治理更是重要,北疆只有秦民百万,然天下受土地兼并之苦的可是足足有上千万人,两者相比,孰轻孰重,姚廷尉难道分不清楚?」

「长公子身为陛下长子,又颇受重用,再次关键时刻,岂能「怯战而逃」?」

「这传出去,岂非让人笑话?」

「臣认为长公子当继续在楚地试行田地新政,以期为大秦谋取一天新的田地之策,如此才不负陛下的信任以及天下秦民之期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