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短篇 倒计时 上(2/3)

十一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所做事都要重要。”测试官开始调试望远镜,“您要相信,一个文明是有心理的。”  “好吧……这次你要怎么测试?”  “用最通俗的表示方式,最残酷的测试手段。”测试官转身微笑,“劳烦您把身边那枚灯泡递给我。”  二  口袋中的手机在嗡嗡震动。  杨远一愣,低头掏出手机,液晶屏上是一条短信。  “儿子,今年中秋节回家不?”  落款是“爸妈”。  在这个网络通讯手段发达到泛滥的时代,杨远差不多都忘了自己的手机还有收发短信这个堪称古老的功能。他早就习惯了一切社交都在网络上的生活,从来只有两个人以这种被人遗忘的方式与他联系。  父母不敢打电话,他们担心会干扰儿子的工作。  老人们无法接受新生事物,所以他们才会被年轻人嘲笑。  杨远开始回复,他不准备回去。中秋节的休假只有一天,好不容易才能脱离暗无天日的工作苦海,难得有一天不用再面对满眼的枯燥数据,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回家的路上?  杨远按下发送键,熄灭屏幕背光。  漆黑的玻璃屏幕上倒映出两个人影。  “欧阳老师。”杨远连忙起身,心中忐忑——在工作时间玩手机是违反规定的。  老人微笑着摇摇头,轻轻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坐下坐下,小远。”  老人拉过一张椅子坐下,杨远有些好奇地偷偷抬眼打量……他只在领导视察时远远望见过面前这个人,德高望重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对他这样一个小研究生来说真是太遥远了。但此时老人与他的距离只有不到半米远,一身白大褂,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拢着双手精神矍铄。  “刚刚和女友聊天呐?”老人笑得有些促狭。,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不不不不……”杨远涨红了脸,“我还没有女朋友,是父母发来的,问我中秋节回不回去。”  “那你回去么?”  “不回去。”杨远摇头,“我家在江西,太远了。”  “江西啊……”老人点点头,“那跟我是老乡嘛。”  “真的?”杨远眼睛一亮。  “我是吉安人。”老人微笑,“小远你到这里也有大半年了吧?回过家么?”  “工作太忙。”杨远摇头,说起来有时候工作倒未必忙到杨远抽不开身,但与其把时间消耗在漫长难熬的旅途上只为了回家吃一顿饭,不如和同学出去逛逛。  “要我说啊……”老人拍了拍杨远的肩膀,“有机会还是要经常回家,年轻人,父母在,不远游嘛。”  老人悠悠起身,抬头望向窗外,高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最后的夕阳余晖,石子路对面伫立着通体洁白的天线,人们搭起数十米高的钢架只为了撑起这庞大到口径五十米的抛物面,这是令人震撼的伟大造物,汇聚了人类最顶尖的智慧,物理与工程学的精粹凝聚而成的奇迹。  射电望远镜安静沉着地屹立,身上洒满金色的阳光。  这里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密云站。  是人类的眼睛。  杨远是个在中科院攻读射电天文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每天做的事是待在电脑屏幕前判读数据,唯一的成果是他的视力在急剧下降。为了缓解眼部疲劳,杨远会习惯性地抬头望窗外。  杨远愣住了,他虽然近视,但不是瞎子,那么大的东西摆在那儿想必是个人都能发现。  三  这大概是自苏联解体以来最让美国政府震惊的事。  “一定是俄罗斯人搞的鬼把戏!”赫伯特·卡莱尔把文件丢在会议桌上,这位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原本在冲绳处理当地的22部署问题,但总统一纸召令让他连夜横跨太平洋。  “卡莱尔将军的爱好是把所有事都往俄罗斯身上推。”坐在对面的女人是国务卿,她低头翻阅文件,“那样他就可以冠冕堂皇地找国会伸手要钱了。”  “女士……我无意冒犯,但能办到这种事的国家除了我们,只可能是俄罗斯。”卡莱尔冷笑。  “为什么不能是中国或者伊朗?”国务卿问,“轻视敌人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