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一章 罪名落实(2/4)



当皇帝的就是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当这个大多数人是汉族人的时候,就算是异族皇帝,也必须做出妥协。

如果是以往,以他的性格,听说武元庆武元爽做出来的事情,没准儿不会加以怪罪,反而会以私人的名义高看他们一眼。但是现在不行了,作为皇帝,他必须要支持汉人创造出来的“仁智礼义信”、“孝悌”等观念。守孝期间,饮酒作乐、花天酒地,是为不孝;垂涎母色,行非礼之事,是为不伦。在如今的大唐,这两条不管占了哪一条,都很严重,更不要说两条占全了。就算这件事闹到朝廷上,恐怕抄家灭族,也是必定的。

理智这东西,谁都缺失,如此丑事,只会从重判决。虽不是造反,但是胜似造反啊。

叹了一口气,李世民道:“既然如此,你为何没有寻求家将家臣的帮助?荆州刺史又何在?为何一定要跟太子倾诉?”

杨氏哭的喘不上气来,武顺忙着帮母亲顺气,所以一直默默流泪的武珝开口了:“因为敢帮助我们母女的家臣家将,非死即伤。武元庆接替了爹爹的爵位,接替了家主的位置。对于敢反对他的人,都清除掉了。至于荆州刺史、荆州都督,哈哈,他们见母亲没有儿子,只不过有三个女儿,就没了仗义执言的意思,而是想方设法的帮着武元庆遮掩。

民女敢问陛下,什么时候人情能大于国法了?什么时候,就连母亲这样的国公夫人,想要申冤,都求告无门了?母亲尚且如此,可见天下百姓生活的有多么水深火热了!”

“放肆!”

眼见这个小丫头竟敢挺直腰板直视皇帝、大声言语下冒犯皇帝,李涧怒斥一声,就要动手。

李世民抬手示意李涧稍安勿躁,丝毫没有回避武珝的目光:“你举得这一切怨朕?也对,朕是天下之主,虽然手握生杀大权,看似风光,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怨恨的。官员不得力,首先挨骂的是官员,下一个就是朕了,好像是因为朕的昏聩,才把昏官派到任上的。

可是小丫头,你可知天下有多大?荆州到长安的距离,甚至不到大唐南北疆界的三分之一。朕要顾全的是大局,不是细枝末节。虽然朕也能从小处抓起,可是你觉得,那样的话朕顾得过来?朕也是人,没那么多的精力。”

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武珝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一边旁观的李承乾,看到武珝的样子,忍不住偷笑。其实,武珝的话在一个朝代末期或者还有点道理,但是在现在绝对不适应。

确实,天下之大,肯定会有冤屈,但是至少在目前这段时期来看,肯定是杞人忧天的。且不说皇帝重视刑狱,经常派大臣兼任观风使、巡查使,巡查各地刑狱。就是在皇帝的刻意诱导下,各地的官员,也都知道做一个好官将任下的百姓带动的富裕起来,才是升官的最佳方式。

所以,或许富户地方豪绅会受到冤屈,百姓是绝对不行的,只要观察使一到,有一个百姓坐在地上痛哭倾诉冤屈,那么至少也会有一个县令的脑袋落地。

所以杨氏的遭遇,主要原因还是在武士彟的面子上。因为武士彟的面子,荆州的官员才会知法犯法,想方设法的要将武元庆兄弟保住。

这件事,皇帝自然也是清楚的,事实上莫要说荆州的官员,就连他也有保住武元庆兄弟的想法。说到底,武士彟没有对不起大唐,作为一个国公却在各地游任,每到一处都能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功绩早就能将他送入朝堂安度晚年了。病死任上,反而让皇帝错失了奖励他的机会。

想到这里,几乎下意识的,李世民也准备将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父皇,三思啊!”

察觉到皇帝眼中的一丝痛苦之色,李承乾恰到好处的发出的警示。

李世民不满的看了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