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攻城之战(1/2)

第四十一章

我觉得这件事就没有必要去考证了,只要我们用大脑想一想,都能感觉出来是郭无为干的,而郭无为自己似乎也没觉得这有什么的,你看,我虽然指使人把你干掉了,但是我在他杀了你以后不是也把他给杀了吗,这也算是给你你报了仇,你说对不对,所以,小东西,你要知足。

事后,郭无为一点都不想麻烦,连最基本的意思一下都没有,至少人家也是北汉的皇帝啊,怎么的你作为宰相装模作样查一下案意思意思也是应该的吧,不过郭无为明显没有这层觉悟,秉着皇帝死了关我屁事的想法和做法,毅然决然的抛弃了这种皇帝高于世人的理念,死了就死了嘛,多大点事,谁死不是埋。虽然是我干的,可你们满朝上下,谁敢管我。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很快,在郭无为的操纵下,下一任皇帝走马登基,也是刘钧的养子,名为刘继元,,从实际表现来看,郭无为这次选的还不错,刘继元比刘继恩强很多,至少他懂得谁才是这里真正的老大,更重要的,他还知道自己应该干点什么。

不过,管你是刘继恩还是刘继元,总之现在北汉内部就是一团乱麻,危机四伏,内外交困,此时,秉着你的危机就是我的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想法和做法,赵匡胤毅然决然的挥师北上,就怕计划没有变化快,先趁着这个良机把你拿下来。正所谓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我们先来看看双方的对比,现在的北汉,内外交困,内部皇帝刚刚登基,大权握在宰相手里,大臣们左右摇摆不定,外部和契丹关系若即若离,而反观大宋,此时刚刚灭了后蜀,再加上赵匡胤平时注重节俭,导致全国节俭成,国家也也因此变得比较有钱,而且现在正好没有战事,正是千载难逢动手的好时机,更重要的一点,是赵匡胤心中有了一团必胜的火焰,其实在赵匡胤的心中,还有一个理由是为了打北汉留下的,这是一个很久的心结,是对柴荣的心结,当年,赵匡胤兵变,就希望可以证明自己比柴荣更强,但应该怎么证明,当年柴荣就是在打北汉后死的,北汉成为了柴荣的一块心病,赵匡胤就想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柴荣的梦想上建立自己的梦想。

赵匡胤派兵了,他自己并没有亲自去,而是派宋军前去北方,刘继元早就做好了准备,他的确是比他那个死鬼哥哥强,开始当皇帝就知道干正事,什么是他现在应该干的正事,赶紧和契丹搞好关系。在他的努力下,契丹又开始重新认这个儿子了。

再有,他已经派出了一个重量级的大将来抵挡宋军的第一波攻击了,为什么说是个重量级的人物呢,因为这个人大家从小时候都听说过,杨家将,金刀杨业出场,这么久以来,中原国家对于北汉的讨伐连连失败,和杨业大有关联。

当然,现在的杨业还不是我们的主要人物,此战,也没有让他显露出太多的脸,他的成名是赵匡义成就的他,不过那都是在他投降大宋以后的事了,我们现在先对他简略交代,这是他出面以来的开山第一战,可惜,他的表现很不好,他镇守的地方叫做团柏,刘继元在那给他驻守了重兵,结果,和宋军前锋一交锋,大败,但是杨业没慌,带兵后退,退入太原城内。

赵匡胤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太原城太过坚固,强攻会损失太大,他想了想,决定试试可不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现在的北汉内忧外患,应该是抵挡不了宋军的进攻的。

其实赵匡胤本来估计的不错,他给北汉写了四十多封劝降信,丞相郭无为早就相投了。可是,虽然他现在基本掌握了北汉的权利,可是他毕竟不是皇帝,君与臣,差别是很微妙,也很奇特的。

刘继元不服,死都不降,郭无为没想到他这么硬,暗中嘲笑他,都这样了,你还能怎么办。现在的郭无为,用尽自己在北汉最后这一段时间的权利,做能令自己开心的事,比如在后宫内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