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一章 堂而皇之(1/2)

(月末求订阅、求月票)皇帝既然提出了派人联络潜伏于陇右监草原之中的神鹤军残部,伺机破坏吐蕃人的战马和草料补给基地,从而大大降低长安所受到的威胁这么一种大胆且颇具吸引力的想法,于承恩当即向皇帝提出建议,由拟任神鹤军兵马指挥使的来兴儿带领一小队精干的人马担当起这项重任。

对此,于承恩给出的理由很充分:来兴儿在收复长安一役中立下了大功,不仅亲手杀死了有万人敌之勇的逆首张谅,更凭借寻常人难以想到的擂鼓退敌之法,扰乱了吐蕃的军心,为长安的顺利光复立下了汗马功劳,从他的种种表现来说,他具备完成这项艰巨使命的能力。加之,皇帝既然有心任他为神鹤军兵马指挥使,以来兴儿小小年纪,恐怕难以服众,须得令他做出一番足以服众的功业来,才堪当此任。

鉴于以上两点,于承恩认为,无论于公于私,来兴儿都是朝廷派往凉州的最佳人选。

经于承恩如此一说,皇帝的心思也开始变得活络起来:他虽然于内心深处颇愿来兴儿留在身边,能够成为自己足可对他信赖的亲信重臣,而不愿放他到西疆冒险,但一来遍查满朝文武,的确找不出一位像来兴儿这样智勇双全、堪当重任的合适人选,二来一想到来兴儿此行到凉州一旦获得成功,则长安庶几无忧矣,皇帝就倾向于赞同于承恩的倡言了。

“启儿,这来兴儿曾奉旨扮做你出使过吐蕃,说起来也算和你有些缘分,依你看,朕若派他深入凉州草原,能有几分胜算哪?”皇帝不欲直接诏准于承恩的建言,有意征询睦王李启的意见。

李启最近一段时间颇觉得气堵:昔日危不全叛军攻进长安之时,自己的爷爷于紧随其父西迁的半途,临危受命,高高举起勤王平叛的大旗,不仅收复了长安,而且顺势登极做了皇帝;而今,长安虽遭吐蕃攻占,父皇被逼得弃城东奔,若论情形,与数年前并无太大不同,但他这位堂堂的皇长子,刚刚受命掌军的天下兵马大元帅,非但没有在此危局之下,被皇帝顺势立为太子,而且在自长安沦陷至收复的整个过程中,寸功未立,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梦游似地到蒲州前敌转了一遭,与傅奕争抢兵权未果,便随着皇帝返回了长安。

与他自己这般窝囊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兴儿这个昔日冒牌儿的睦王却屡建奇功,深得父皇赏识。这如何能叫李启不起妒忌之心呢?

“父皇,儿臣与来兴儿仅有过数面之缘,对其才略所知不多。但儿臣想,当长安被吐蕃攻占之时,换做是朝中任何一员大将,恐怕也未必能如来兴儿这样,手认张谅,出奇制胜吧?由此,儿臣虽尚无法确切地答复父皇方才的问询,但反观之,除了来兴儿,儿臣着实还想不出朝中有谁能够担此重任。”

李启回答得滴水不露,即连身旁的于承恩听了,也不禁暗暗竖指称赞。

“可来兴儿毕竟才十六岁呀,连成丁的年纪尚且未到,派他前往凉州,会不会被吐蕃视我朝中无人哪。”皇帝轻飘飘地一句话,又将包括李启、于承恩在内的满朝文武尽皆归为了无用之辈。

于承恩老谋深算,自然对皇帝的讥诮之辞充耳不闻,泰然处之,可比来兴儿大不了两岁的睦王李启听了这话,脸却腾地红到了耳根,正欲毛遂自荐,愤然请命,却被皇帝摆手制止住了。

“此事暂且议到这儿吧。关于朝廷派往凉州的钦差人选,朕还要听听景公的意见,再做最后的决定。”皇帝望着泰然自若的于承恩,悠悠地说道。

与于承恩联袂从延英殿退出,回到自己的府中,睦王李启对自己的父皇如此看重来兴儿越想越气,禁不住拿府中的下人出起气来,一番拳打脚踢,搞得偌大的睦王府中痛哭、哀号之声不绝于耳。

待李启发泄了一通怒气,终于颓然坐倒在睦王府的正殿之中,一直在旁冷眼观瞧的掌事宦者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