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四章 百工上马(1/2)

所谓新湖,并非指这刚刚被净化的病湖,而是如字面意义,一片新生的湖泊。

简单的说,在下游选一处合适的低地,人工挖掘地面,并在边缘筑起堤坝,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水池,泉眼的水先汇入病湖,再从病湖溢出,经由河道流向这新湖,新湖也被装满之后,多余的水才会流向更下游的河流。

可以用其中的水来灌溉,湖中可以养鱼,可以行船,也可以为一些特殊用途蓄水——为一些机器提供水力。

毕竟,难得有这样的好机会,洛明肯定要利用到极限为止。

虽然病湖不算小了,但在洛明眼里,一个湖怎么够用?够用两三年,但五六年之后又嫌不够,此时再重新做工作,不嫌麻烦吗?倒不如现在就一次性做好。

既然这附近恰好有合适的地点,那么人工造出第二个湖,完全是有利无害的事。

这新湖的面积只有病湖的四分之一左右,但也绝对是不无小补,别的不说,沿湖周边能够开辟出上千亩优良的耕地,而且丝毫不用担心这些地的灌溉问题。

甚至还能存下许多多余的水,哪怕在异常干旱的季节也能提供给下游——山下的那些田地,保证不会因为旱灾而减产。

由于是利用天然地形地形,加以少许修饰而成,因此这次人工造湖的成本并不高。

毕竟工作只是在湖底挖点土,再把这些土堆到湖边夯实而已,平常军队里安营扎寨差不多也是这么干的。

除了少许工头之外,洛明大批量使用山民这一廉价劳动力,所付出的报酬只是部分粮食和很少的一点铜币而已——只要等到明年秋收,这些成本就能完全收回来,甚至还能有所盈余。

除了这个“两湖工程”之外,洛明还规划了许多建设,修路,岗哨和烽火台、秘密仓库等等。

要么是在军事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要么就能够在可预期的未来收回成本并且迅速开始盈利,总而言之都是很赚的事。

现在,洛明对前世某朝被誉为“基建狂魔”的心境,也多少有了一些理解。

大造基建,的确是个好手段。

虽然长久这么做下去必然会有弊端,但除了纲领精神之外的,任何一项具体的政策都不可能千百年不动摇,必须时移世易,否则必然会阻碍发展。

就像地主阶级,在春秋战国时代绝对属于时代先驱,而到了二十一世纪就会成为不合时宜的老古董,是同样的道理。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项目都在进行之中。

如果是统治大片领土,难以自己一个人管理过来的话,洛明是不会这么干的。

始皇帝和隋炀帝的教训可是很深刻的。

虽然诸如长城、驰道、大运河的那些大工程的确造福百世,但也很容易让天下的承受力达到极点,稍有不慎就会烽烟四起。

而事实也是如此:他们自己的统治崩溃,朝代立刻灭亡。所有骂名都由他们自己背负,后继者则白捡了很大的便宜。

两位苦逼皇帝殷鉴不远,洛明的政治才能与他们相比差的可不少,他们都难以应付这样的情况,自己肯定更要避免了。

如果洛明真的在权力上无欲无求的话,这么干也就罢了,权当做是为人民义务劳动。

但他如今当这个贵族领主,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增加手中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又怎么肯做这个无限度舍己为人的圣母?

解放发展生产力也好,研究农业技术让粮食增产也罢,还有攀科技树,都是为了增强自己可以掌握的力量而已。

虽然的确有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但那只是副产品而已,洛明从中获益要多出百倍。

不过,还好,洛明现在控制的疆域不算大,人口也才总共不到一万五千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