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一一七 平蛮指掌图 八(2/3)

“幸好,天佑大明,插汉部的林丹汗与奴酋不和。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大明只需多加撩拨,必能使其相斗。如此,则辽东压力大减,可省下不少军马钱粮。具体道来,元仪以为,应当辅助虎憨林丹汗,打击建夷奴酋。”

“原因是,虎憨虽然自负蒙元王子正统,但终究是讲究脸面的直人,好排场,有世代富贵者的傲气和信义。他既然答应了老臣王象乾等人的抚赏款和,就不会再无故侵扰我大明。而且,林丹汗还对奴酋拉拢吞并科尔沁部的行动非常不满,曾经发信谴责,并训斥向奴酋示弱的内喀尔喀五部。”

“反观奴酋,他出身低微,创业艰难,外表宽厚长者,内心奸诈残暴,今天低头,明日翻脸,毫无信义可言。所以,应该先打建夷,然后在看。”

茅元仪所不知道的是,在另一个平行的时空,明朝的崇祯帝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那个临死还玩悲情演戏的崇祯帝,死不改悔,还骂文官群臣误他。其实,怪得了谁呢?上天都给了他十七年皇帝当了,如果他能学好,大明早就变样了。

崇祯登基伊始,朝廷内外谁不称明君?谁不冀望大明中兴?西边各省督抚,虽然仗打不好,但是知道抚和蒙古,所以就对崇祯提出过照旧安抚蒙古诸部的计划。崇祯不听,嫌花银子,不准。后来三朝老臣、善于抚和王象乾和能治兵的袁崇焕一起抚和,崇祯还七不满意八不满意,总想禁止一下。结果,察哈尔的林丹汗西迁,外带攻击西边宣大等地的关防;察哈尔东面的蒙古诸部,得不到足够笼络,生活艰难,就纷纷投靠了后金满清。

结果都清楚了,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后金大军,绕道蒙古,从喜峰口入关,狠狠地扇了这位还在做大明圣君梦的崇祯帝一耳光。

无独有偶,拆掉大明的另一个枭雄——李自成,也是被崇祯帝的裁员行为给逼出来的。谁能说,这仅仅是巧合?

崇祯倒好,一个屎盆子就扣到袁崇焕身上,说他资敌。嘿嘿,论资敌,你崇祯第一,还没人敢跟在后面呐!

无独有偶,孙承宗算是乖乖稳重点的,就一次失败,前功全部抹杀,被崇祯撤下。孙承宗最后几乎是阖家与清兵战死的,崇祯给了多少抚恤?

不仅如此,竟还有说法,崇祯临亡国时,还念着魏忠贤的好来。你也不想想,你朱家王朝压在百姓身上两百多年,喝了多少血?福王等荒唐藩王,积累了多少民怨?

崇祯勤政,那是勤他朱家之政,不是天下之政。天子,天子,孤家寡人,无私如日,大公大德,肩挑山河。他做到一点了吗?

出卖陈新甲,把与满清议和的事全推到他的身上,就是崇祯的死要面子的一例。崇祯在这件事上的作为,连街头混混都不如,义气,义气懂吗?当老大的一点责任都不想负,去死算了!

这早有先兆,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徐光启等人蒙召对,向他提出了恳切务实的建议,事见徐光启文集。崇祯不听,念叨着要大创后金一番,痛快解恨。说白了,还是觉得皇太极抹了他刚刚荣得的明君称号,急着报仇而已,却丝毫不顾军事力量对比的现实。

军事,是很科学,很实际的。崇祯谋略上不听王象乾等人的抚和蒙古之策,导致后金能够成功绕道;战法上不听徐光启等能臣的建议,结果怎样?逼满桂,满桂战死,有意义吗?你崇祯的面子大,还是国家社稷大?

晚明大思想家刘宗周就在崇祯二年九月上书过:“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正人心之危,所潜滋暗长而不自知者。诚能建中立极,默正此心,使心之所发,悉皆仁义之良,仁以育天下,义以正万民,自朝廷达于四海,莫非仁义之化,陛下已一旦跻于尧、舜矣。”

崇祯九年,又上书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