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 2(2/2)

。北宋虽自称马少,但在真宗时有军马二十余万(《宋史·兵十二马政》),后来虽然官私养马不善,但从西部的现今甘肃等地年买马一二万为常事。而西夏李元昊内侵时,契丹除了向宋朝讹诈岁币(宋朝的进贡)外,并没有配合西夏进攻宋朝。所以,吹捧西夏铁骑强大,以此来强调宋军所受的压力,纯属笑话。至于金军,他是以打败游牧骑兵为主的契丹起家的,说其重视重甲可以,但说有多强,缺乏实证。因为吴玠、吴璘、韩世忠、刘锜、岳飞等人的战史就说明了金军的重甲,强弩可射、长刀大斧可破。而且从考古和史料看,也没有宋朝冶炼技术低于金、辽的证据。

说到长刀大斧,就不能不提一下唐朝出名的“陌刀”。宋朝君臣对唐朝既自卑羡慕又傲视诋毁,他们在《武经总要》里说到弩兵时,就评说《李靖兵法》里弩兵射击后、把弩留给驻队收拾、自己持陌刀棒奋击的原因是因为怕弩损坏,而宋朝就好了,五尺之外还能发射。其实,笔者在“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二”和“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四(上)”里就证明了唐朝李靖的战术是“有效射程内火力齐射饱和攻击继而迅猛反冲锋”,显示了其积极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思想和紧凑的战术节奏。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兵家思维与儒家思维的不同,兵家是动态、系统、辩证的思维体系,而儒家是静态、散碎、问答式的思维,其高下是天渊之别。

接下来再说“骑兵抱着马颈用剑冲锋”这一战术动作。从科学上说,马上骑兵抱着马颈,其上身必然下伏在马背马颈上,这样就减少了正面投影,从军事上说是减少了“被弹面积”,降低了被弓箭等武器命中的概率。而用剑,则是比较方便的一种选择,因为只需要单手持剑,另一只手则可以抱着马颈。而且一只手抱着马颈时,只剩一只手空闲,用剑直刺更为顺手。这种战术动作,在对付以骑射为主的游牧骑兵和不坚整的步兵时,效果还好,但在对付突击能力强的骑兵和长矛步兵阵时,则有些力不从心。突击骑兵,总以长矛大槊为上,所以五代史中,“铁枪王彦章”等人的名气就比王晏球大,知道的人多。而之前的隋唐南北朝,更是“丈八蛇矛左右盘”的时代。由此说来,“赵匡胤抱着马颈突阵,用剑击倒皇甫晖”的故事,只能说明赵匡胤是员勇将,但他的马上功夫则不能评价太高。在兵家剑客看来,赵匡胤终其一生,不但武艺不是很高,其用兵将略也不可恭维,周世宗柴荣手下一斗将而已。

;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