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一节 铳炮、重逢(2/3)

请放行。待从叶赫完成使命回来,再与大哥把酒言欢。呵呵,在下马佳,尚未请教,大哥贵姓?”

那军官抱拳回礼道:“马兄弟客气了,免贵,姓康,名世安,世袭镇北堡百户。家兄世泰,为窦永澄游击下把总,今年三月,战死尚间崖。所以,得知马兄弟部参加过此战,备感亲切。”说话间,不由流露出伤感之色。

马佳肃然起敬,与他把手道:“原来康大哥是忠烈之弟,佳实在感佩。惭愧,惭愧,从尚间崖回来这些日子,我常常在夜里惊醒,深深懊恼自己没能和其他袍泽一起战死,做了逃兵。”

毕二遇一听,心想:嘿,你马佳要装忠义,行,可别带着把我们也骂进去呀!于是拍着他的肩膀说:“百总,不要伤感了。我毕二遇觉得,最好的补救就是多杀鞑子,为死去的弟兄们报仇!瞧,咱们不是又拉起一百来人的队伍了吗?”

康百户也忍住悲痛,劝慰马佳:“马兄弟也不必自责,毕老弟的话很有道理,我们要报仇!你们去叶赫,不就是拉他们当援手吗,老哥我祝你们,马当成功!”

马佳重重地点头,向这位豪爽的北关大汉抱拳道:“托大哥吉言,佳也祝大哥能杀敌立功,光宗耀祖,告辞!”

“走好,开关!”

一丈余宽的关门徐徐打开,马佳率领黑虎哨雄赳赳地踏出镇北关,齐整的步伐声,在门洞内久久回响。

“这是一只精兵。”康世安对手下士卒说道。

出了镇北关向东,是漫长的山谷通道。谷道两边,山脉连绵,中间空地,不过一里宽,又加大清河从中分割,使得道路更窄,形势险要。

出关五里,马佳他们来到了开原北面最后的一个大马市----棉花街。

通过随军的通译何金的解说,马佳了解到,棉花街的得名,来自日趋频繁的边境贸易。与明朝做生意,首先得利的是各部大买卖人,包括一些部族头人(如“都督”)。他们手中握有敕书(交易证),有资格出面与马市官接洽,办理入关手续。验关后,他们就带领手下人和其他入伙的商人,进关(镇北关)入市。他们在马市堡或开原城南门外市场出卖自己的商品,同时,购进大量锹镐犁铧等生产工具和铁锅、棉花、布匹等生活用品。在返回的路上,又集中到关外的棉花街。对各类商品,能销售的销售,不能销售的装车运走。在“棉花”街这块地方,上市的既有当地赶集的民众,又有远道而来的个体客商。他们与关城的马市官不相识,又没形成团体,得不到关市的接待,只好到这转口贸易的地方,买些便宜货。特别是从开原市场购来的棉花、布匹,在这里销售量最大,所以这地方逐渐被称为棉花街了。

棉花街的街面很简单,就是两排土坯房和两个客栈,然后就是南北延伸临时摊点,路旁种植着柞树、榆树作为摊贩的遮荫棚,交易马匹的马场则在左面靠近大清河的柳林边。

为了不惹是非,马佳命令全哨,单队双行,快速通过棉花街,斥候队则提高戒备,随时防备突发状况。

向北急进,余光瞥见,路边都是塞外风情:木杆撑起的简陋摊棚下,敞开皮袄的蒙古或女真汉子,敲打着刀鞘木棍,叫卖着皮毛山货;摊棚后面,是一顶顶白色的蒙古包,偶见粗壮的妇人坐在外边,掏出胸脯,给婴儿喂奶。

“其实,一般的塞外民众,生活也是艰辛的,人也质朴。”马佳这样想着。

忽然,左边一声清脆的女声传来:“马小哥,汉家小哥!”

马佳一呆----好像是乌云珠。他忙吩咐身边的包二:“你看着队伍,我去去就回。”

“好咧。女真妞呀,嘿嘿。”包二嘿笑着答应。

马佳没时间解释,在亲兵高柱子的陪同下,来到乌云珠的摊前。只见齐集老伯也在,他忙行礼道:“齐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