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之一 原创(2/3)

把六人为一班。”

“放完一班,第一铳又装毕,再放为快。”

由以上看出,“快”的标准是在第六名放完后,退到后面的原第一名正好装弹完毕,而且准备好再次击发。由此可知,其装药时间的取值范围为两次射击间隔的5倍以内,如果把第一名退到后面的时间定为一个射击间隔,则装药时间为4倍射击间隔。

已知西方燧发枪的单兵射击频率为2---3发/分钟,最快的有4--5发,笔者先取装药时间20秒/发为“快”。因为燧发枪的射击步骤只比火绳枪少了调试火绳一节,所以两者的射击频率不会相差明显,以上数据可以接近事实。

(2)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出鸟铳兵排枪轮射的频率大致在(4/20)=1发/5秒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轮射步骤相同,可以得出:火箭和弓箭的首发时间间隔也和鸟铳大致相同。

纯步兵单“叠”的射击层数为5——7层,即鸟铳2层,火箭1层,虎蹲炮1层,弓箭1——3次(茅氏武备志·练骑兵)。当二叠或车步骑合营时,层数会增长,通常增长一倍。

戚继光定下的基本射击程序为:在百步内到三十步内,单“叠”步兵射击完成一个轮次,即在蒙古骑兵推进七十步(112米)的时间里,步兵进行5——7次火力打击,除虎蹲炮为密集杀伤外,其余均强调精确打击。这里取中值,即6次火力,5次火力间隔。

(3)由以上得出,在训练有素的戚继光式火力打击下,蒙古骑兵推进速度为22.4米/每次火力,即4.48米/秒。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段的公式里,由于每次火力的推进速度是固定的,轮射频率的取值越慢,得出的骑兵每秒推进速度越小。

二、论证。

仍假设蒙古骑兵平原冲锋速度为10米/秒,则5秒内推进50米;再假设每次火力打击后,最前一行基本被击中,则由1中的行间距数据可得出每次火力间隔推进距离为22.28米,除以5秒为4.456米/秒;这个结果,与(3)非常吻合。

即使蒙古骑兵技艺精湛,但为防备左右倒塌拥挤,其横向密度不大可能超过鸟铳手2只/丈的密度,尤其是在还有两三匹从马的情况下;如果硬要加大密度,则前后行要更拉开以防前后践踏;所以,上一段的火力打击假设是合理的。

三,结论:

(4)训练有素的射击兵种两次轮射(后退装填)的间隔=5秒。

(5)在以上精确而有效的打击下,蒙古等骑兵的推进速度0=22.4米/次火力,1=4.48米/秒。

(6)在通常百步的有效射程里,蒙古骑兵需要35.7秒,步兵可以射击8次,如果没有有效的隔断防护,此后就必须肉搏了。如果把肉搏的准备时间算上,步兵轮射的次数只能少于8次,这一点也和戚继光的操典吻合。

四、说明:

1、笔者思维方式。

笔者掌握的资料有两块,骑兵和步兵的,未知的有骑兵无障碍的冲锋速度、后退装填轮射的频率。首先,笔者用“推进速度=(位移/射击次数)”的公式得出(3)里的数值;然后,假设一个“骑兵无障碍冲锋速度”,再加上一个推理出来的射击频率,得出与(3)很接近的数值。

但是,论证里的推导,只是证明了“骑兵无障碍冲锋速度=10米/秒”和“后退装填轮射的频率=0。2次/秒=1次/5秒”这一对组合的合理性,而不是对推进速度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不过,这不影响推导出的推进速度的正确性。因为,(3)里的“蒙古骑兵推进速度为22.4米/每次火力”是根据戚继光在操典里给出的数据推出的,没有假设、没有推理、没有脱离实战,是由最可信的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