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新年采薇 下(2/3)

,连贺、裴苑并了胡掌媒和邱掌媒就各牵了一匹马出城去了邻县,害的她刚才到了马厩一看里头竟是空空如也的。

所以这会儿赵卿欢一边抱紧了手中的十来张画卷一边暗自腹诽道:等开了春,各衙役例行进宫述职的时候,她一定要把多备两匹马的要求白纸墨字的写在奏折里。

其实从官媒衙门徒步去西市倒也并不是很远,只是这隆冬初九天寒地冻,迎风步行还是有些折腾人的,所以刚踏进西市,赵卿欢便转身进了一家汤饼铺子,张口就要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准备先驱了寒再去画坊。

“王氏汤饼”是老字号了,这间小小的铺子在西市的第一个胡同口已经开了快十年了,他们家的汤饼汤鲜饼脆,口味也多,所以这会儿虽已经过了膳时,可铺子里却是桌桌有客,人满不闲的。

笑眯眯的小二很快就端上了赵卿欢点的羊汤,赵卿欢顺势捧着汤碗,一边暖手一边微微的吹开了汤上的那一层羊脂浮油,正准备喝一口,却忽听邻桌一个书生模样的少年郎和同桌友人叹气道,“今儿真是白跑了一趟,原本以为这还没出正月,白氏画坊应该是空的很的,我还特意是多拿了两幅古卷想让白大亲自给我裱个新边儿的,这下倒好,连画坊的门我都进不去。”

赵卿欢的嘴刚凑到碗沿边,闻言视线就一扫自己放在手边的那一叠炭描素画的人像,不由就转头向那少年郎问道,“敢问郎君,那白氏画坊怎么了?”

少年郎闻言看了过来,一见赵卿欢一袭官服在身,立刻知无不言道,“大人还不知道吧,今日明柳先生在白氏画坊开案授课,这一大早的,整条茶门胡同就被挤了个水泄不通,多少人想一睹明柳先生的风采,白三这回啊,又赚大发咯。”

这少年郎口中的眀柳先生姓方名绥之,是当朝赫赫有名的方家的八郎。

说到长安城长安县的方家,那可真是百年的书香门第之府,俗语有云:两朝帝师肃拜,一门方氏独受——这“方氏”,说的就是方家的太上老爷方镇海。

方家世代以做学问为重,从本家宗族到旁支,几乎鲜少有入朝为官的,不过不走仕途却丝毫没有折损方家这近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名望和声誉。这几十年中,从帝都远赴各处的方家子弟不计其数,方氏一族严格恪守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族风,最为难得的是,方家在奉行独尊儒术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辱没了其他学派的修为内养,“三教并存,儒为根本”的族风也一直延续至今,受人敬仰。

这明柳先生方绥之是宗族本家方府的第八个儿子,他自幼习画,天赋异禀,十二岁的时候因画了一幅“近池闻香荷满图”而名动长安,弱冠之后,他是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的,一年之中也鲜有画卷问世,不过越是这样,他的画就越受人追捧,据说,方绥之的真迹,如今在黑市已经能卖到千金了,所以除了他的字号“明柳”之外,外界也有雅称他为“千金先生”的!

不过赵卿欢觉得这根本算不得是雅称,因为这个“千金先生”的叫法有着一股子文墨酸气。想当初赵卿欢从衡阳口中听到这个雅称的时候直笑了半天,还没轻没重的调侃说这方绥之还活着都已经是千金了,若万一有一天他驾鹤西去了,那真迹一值钱,这“千金先生”岂不是要改口叫“万金先生”了?当然咯,当时赵卿欢刚说完,就受了衡阳好大的一记白眼。

所以,这会儿赵卿欢听那少年郎说方绥之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开案授课于白氏画坊,她顿时就明白了此人说的“白跑一趟”的原委了。

“真的很多人吗?”但想想自己一路迎风而至,冻得鼻尖通红牙齿打颤的,赵卿欢心里又存了一丝侥幸,或许,她这一身官服能保她把人像交给白大或者白二呢?

谁知那少年郎竟肃穆的点了点头道,“还是奉劝大人今日不要往里头挤了,也不知这白氏三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