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81章 出海一游(2/4)

这些海岛地理环境特殊,孤悬海外,四面僻水,只要控制住岛上的船只,海岛就成了与世隔绝的禁地,犯人插翅也难逃离,把犯人刺配海岛,便于对重罪囚犯的控制。

因此这些海岛逐渐成为大宋朝廷关押那些最严重的的刺配罪犯的地方,这些海岛刺配地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沙门岛。

后来沙门岛因为刺配到沙门岛的囚犯越来越多,这些罪囚倒是承担驯养西域良种马和建造运马船和战船的劳役。

大宋的刑法,对于死刑还是很审慎的,很少直接判处死刑。而正是因为此,造就了大宋成为历朝刺配罪犯最多的朝代。

据《宋刑统》规定,大宋刺配刑法由重到轻分几个等级:“配隶最重者刺配沙门岛;其次是海南及通州诸海岛等,其次是刺配岭南;其次是流配三千里至边州;再其次是“迁乡”,最轻的一种是“就地羁管”。

这刺配沙门岛,在刺配之刑中是最严厉的一级,是仅次于死刑的刑法

刺配沙门岛中的罪犯基本都是:累计窃盗满五万并强奸殴伤两犯致死者;窃盗达二贯并谋杀致死者;犯十恶死罪者;以巫蛊杀人者。

这些重犯依照《宋刑统》中的规定,本来足够判处死刑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被减免了死刑。但是死罪可饶,活罪难免,于是他们大都会在“监押一百日期满,脊杖八十,送沙门岛牢城营”。

除了这些民间的重犯,很多军中的重要犯人,也会发配沙门岛。太祖赵匡胤就亲自下令把军事罪犯都配流该岛。随后成为惯例,大宋军中“军人逃亡做强盗杀人放火者”都会被送往沙门岛看管;

可以说这沙门岛上关得基本都是杀过人放过火的亡命徒,当然也有个别因为别的原因关进来的。

这关押的大部分是杀人放火的亡命徒,按照后世的监狱标准,自然算是“重型监狱”了。

沙门岛的囚犯,根据罪行的轻重分为“永不放还”和“遇赦移配”两种。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活着出沙门岛的囚犯是极少数。

古代的监狱是人间地狱,沙门寨牢城内当然不会例外。

这沙门岛牢城想要活着离开的可能性有多低。据宋仁宗时期一份奏折中提到:“发配沙门岛的犯人“如计每年配到三百人,十年约有三千人,内除一分死亡,七百人为遇赦移配外,合有二千人见管。今只及一百八十,足见其弊。”

按照大宋官员的看法,犯人的死亡率达百分之十,尚属正常的、可接受的范围,但是根据奏折中的庶子显示,这沙门岛犯人的死亡率竟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可见想要活着离开沙门岛有多难。自然不由的令人闻风丧胆了。

宋期流配之刑,流放地分为十个等级,其按轻重的顺序,分别是:本城、本州、邻州、五百里、一千里、二千里、三千里、广南、远恶地,沙门岛。

宋朝时发配远恶地,也就是发配“远恶军州”,已经属于是非常重的刑罚了。

所谓远恶州军,指得便是南恩、新循、梅、高、雷、化、宾、容、琼州,万安、昌化、吉阳军。这些地方,在北宋时都属于广南地区,那时候还没开发,有瘴气之毒,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可以这么说,到了那里的人,很多都会死。

据《宋史》记载,“春州瘴病之地,配隶至者十死八九”,死亡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实在是恐怖。

然而,这流配远恶军州的危险度,只能排倒数第二,所有流放地中最危险的当数流配沙门岛。

流放沙门岛,是当时流放刑中最危险的,死亡率比之那些远恶军州还要高。

一来,沙门岛面积很小,上面也就八十户人家,只能供养得起三百犯人,但是朝廷流放到沙门岛的人数却非常的多。流放到人数远远多于三百,而粮食却只够三百人吃,就意味着有许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