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五章 福王(2/3)

两人都穿着赤红袍,年龄一个是二十多,一个在三十来岁,红袍之上,俱是绣着四条团龙,这衣袍原本是亲王服饰,只下天子一等,只是在细微处有所区别,但这两位王爷穿着的明显是旧袍,多半折皱甚至污损了,看起来不仅不威严,反添了几分滑稽。

两个亲王便是福王和潞王,在闯军入河南之后,福王多次奔逃,先到卫辉投奔潞王,后来闯军逼迫卫辉,潞王又和福王会集了周王,三个亲王汇集一处,狼狈南逃。

到淮安后三人先住舟船上,后来周王惊惧忧急而死,潞王和福王便一起到淮安府城杜宅居住了。

落难王孙不如鸡,京师被围,局面动弹,两人只能避居淮安,随员没有几个,家产更是丢的精光,等于是仰人鼻息,乞食在此了。

扬州和南京都是要紧关隘和陪都,两位亲王都不能至,他们自徐州南下时,败逃的高杰部也跟着进了沛县,铜山,徐州,睢宁等处,待抵淮安时惊魂初定,也是只求暂时安稳,并没有太多打算。

两人已经计较定了,若局面继续崩坏,则是继续南逃,这一次到浙东暂且安身,下一步再做打算。

福王是不敢留在离闯军太近地方,当年洛阳被陷,福王还是世子时目标较小,匆忙逃离之后连母妃都被他给抛弃了。

后来消息传来,老福王被在万人面前显戮,被杀之后还被李自成下令分尸,与鹿肉一起放在大锅里煮熟后给众人分食。

崇祯帝听说过也减膳撤乐,毕竟福王是他亲叔父,不是那些远宗亲王能比的。

而福王本人听说之后只有魂飞魄散之感……于是这几年来朱由崧一直在东奔西走的奔逃躲藏,其与母妃失散之事也成了众人口中的污点。当然福王本人也是知道,其形象不佳是来自于当年老福王和光宗皇帝夺嫡的旧怨,可以说万历年间的政争,三大案,党争的出现等若干乱象,都是与当年郑贵妃替福王争位有关。

有此旧怨,福王又确实与其母失散,被人抓着黑材料猛黑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了。

此番在淮安寄居,原本是毫无打算,只想继续南逃,但时势命运的转变使普通人在历史的大潮中被轻易碾压,就算贵为亲王,在大势面前,自己的命运也非自己可以掌握……

在浦口誓师成了笑话之后,这么多年南京方面一直处于严重的混乱之中。

十余天功夫下来,南京方面还是没有定论。

风声也早就传扬开,史可法和东林同党一致认为福王不当立,就是所谓贪婪,好酒色,不孝等七大理由。

明眼人却是知道,东林党不欲立福王,完全就是因为当年福王争位夺嫡之事。

当年东林是站在光宗一边,光宗驾崩之后,又是东林抢先拥立当年的皇长子朱由校,并且赶走李选侍,使天启皇帝能在乾清宫正位即皇帝位。

也正因此,东林在天启四年之前可谓独掌朝纲,也就是所谓的众正盈朝。

光宗皇帝只有天启崇祯两皇子,天启皇帝无后,崇祯皇帝和诸皇子俱陷在京师,光宗一脉绝嗣无后。

从宗法上考虑,福王是神宗诸子中最长的,老福王不在了,现在的福王朱由崧便是当之无愧的嗣君人选,根本没得考虑!

但东林党认为朱由崧不贤,考虑挑选有贤名的潞王,其实潞王贤个鸟,就是因为潞王就在淮安,和福王一样是距离南京最近的亲王!

神宗还有后裔是桂王,距离又太远,史可法为此犹豫不绝,在潞王和桂王间难做决断。

史可法遇大事难决断,别的事也罢了,拥立新君之事如何敢拖延?

就在其犹豫之时,大事陡然而变!

刘泽清几乎不等福王和潞王表态,自家便先起了身。

什么甲胄在身,当然就是托词,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