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八章 拆移(2/3)

,然后兵丁们挨家挨户的去清人。

大量兵丁如狼似虎般的冲入大大小小的民宅,喝令宅邸中人只准带着随身细软出门,有敢拖延或违命的,便是用枪杆刀鞘加以痛殴。

李化鲸和刘之幹骑马在远处看着,四周围拢来观看的百姓怕有好几千人,但两个青年将领根本不以为意,只是派了一些兵士将围观百姓远远隔开,李化鲸还特意吩咐,若有敢随意议论,非议大帅的,一律拿捕交给淮安府衙,枷号示众,然后重重治罪!

客兵在淮安驻扎已久,众人对刘泽清和这些客兵将领的脾气已经相当了解,倒是无人敢在外随意议论,只是若是看到众多淮安百姓的心里,怕是只能看到熊熊烈火。

这些山东兵实在太招人恨!

在地方上强取豪夺,设立税卡,划定区域征粮。

交不出钱粮的,先是打骂,然后抓人枷号,将男子拉到衙门打板子。

若还是交不出,就是直接派兵上百姓家中抄掠,将所有值钱物品都是带走。

若有反抗不从者,便是当场斩杀。

这几个月下来,不知道有多少普通百姓家破人亡,或是被迫流亡逃难。

就算殷实人家也不好过,被强抢的,或是被客兵假扮土匪,掠走家中小孩来勒索钱财的事,实在是数不胜数。

客兵甚至很多时候就是明抢,烧杀抢掠起来不逊于流寇土匪。

所有徐淮一带的百姓对客兵都是恨之入骨,总之没有官绅百姓觉得这些官兵是来保护自家,相反,这些客兵就是明火执仗的强盗。

这也是清军南下之时,徐淮凤寿一带都没有象样抵抗的原因之一。

明朝失尽人心,客兵荼毒地方,加上剃发令未下,华夷冲突还没有到不可调解的地步。当时朝中汉官的建议就是以满从汉,干脆清人蓄发,易服,这样大家就算一家人,没有民。族。矛、盾,这个新的王朝就会顺利的建立起来。

或是如此前的辽和金一样,辽人未理会汉人衣冠发饰,金人推行过一段时间剃发,后来因北方汉人激烈反抗也是放弃了。

蒙古人到中国的殖民者心态很重,也可能就象是牧民放牧,只要有牛奶和牛肉供应,牧群内部的事牧人不会过多干涉。

正因如此,其在中国近百年却从未有干涉百姓衣冠发饰的打算。

就算这般,到了明初时,胡风胡俗对华夏的影响也并不小,明初时重制礼仪官制,重定典章制定,复汉官威仪,禁胡人发式和衣着,朱元璋也是花了不小功夫才扭转过来。

满人则是铁了心要使汉从满,不光是令官绅和武将投降,对民间也要完全掌握,衣冠发饰就是最明显的标识物,非改不可。

再用文字狱来打压汉人思想,用八旗为核心,以满制汉。

一直到道光年间,林则徐身负重任,才开汉人为钦差的先例,到太平天国时,才大规模任用汉人督抚,因八旗和绿营俱不堪用,才开汉人士绅办团练,拥有汉人武装的禁令。

清军至徐淮之时,民。族。矛、盾未起,反而是地方上矛盾深重,就象是被流寇和大明官兵肆虐过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清军一至便是望风而降,并且在多年之后也较少反抗起义,其因便在于此。

就以眼前的情形来说,若是有一股清军至,客兵怕是立刻成过街老鼠,只有人人喊打的份。

大量百姓被从自己宅邸中驱离出来,因为事出突然,很多人都抱着家中的被褥和少量值钱物事,目光茫然的被客兵用刀枪从家中押出。

有的人家甚为穷困,就一些破烂被褥和简单打了包的衣袍包裹,甚至连米罐面缸都被用小车推了出来。

至于床铺家俱之类,却是没有办法搬取。

有一些老人之类,实在是破家难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